桂林保护发掘宣传红军历史遗存:让长征精神永远传承
让长征精神永远传承
——桂林保护发掘宣传红军历史遗存速写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李春生 通讯员 蒋桂斌 刘 倩
“硝烟去,忠魂在,血染湘江未白流。不忘初心有后继,华夏江河万古流!”10月17日,桂林市在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发生地之一的兴安县,举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丰碑永恒”文艺演出。整台演出气势磅礴,震撼人、教育人、鼓舞人,将全场观众带入了82年前红军长征强渡湘江时悲壮而伟大的战场。
“丰碑永恒”文艺演出是桂林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七个主题活动之一,其他主题活动还包括:整理出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史料文集》;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书画展;维护、维修、改建、建设一批红色标识;设计一条由湘江战役旧址遗迹为主线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拍摄一部红军长征主题的纪录片等。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也是红军长征过桂北82周年。湘江战役是红军长征中最惨烈、最悲壮,关系到我党我军前途命运、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重大战役之一。为铭记红军长征过桂北这段气势恢宏的历史,近年来,桂林市委提出“寻找文化的力量,挖掘文化的价值”战略,将“红色文化”列入重要内容,传承和弘扬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以此作为桂林市加快实现“两个建成”的不竭精神动力。桂林市主要领导多次听取关于保护红色文化、弘扬长征精神的汇报,前往兴安、灌阳、全州、龙胜、资源等红军长征过桂北的5县进行调研,强调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机制,加大资金投入,保护好、发掘好红军长征过桂北的历史遗存,打造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让红色基因、红色文化、红色精神在桂北大地传承永续。
桂林市及相关5县积极实施红色历史文化传承保护利用工程,采取系列措施,充分保护发掘利用红军长征过桂北历史遗址、遗存。
成立专门工作机构,建立健全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市县分别成立长征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结合各自实际一次性安排专项保护经费和工作经费,还建立红色文物保护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每年将其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明确县级政府保护红色文物的主体责任,县级政府、乡(镇)政府、村委三级联动,各负其责。
申报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修缮一批文物建筑,建设一批文化标识,征集一批长征文物。将湘江战役旧址16个点打包申报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组织编制湘江战役旧址文物保护规划,申请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各县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湘江战役旧址、红军活动遗址和烈士墓等进行了全面保护修缮,并新建兴安县红军长征突破湘江战役纪念园、灌阳县新圩阻击战陈列馆和酒海井红军烈士陵园、全州县才湾镇觉山铺湘江战役遗址等纪念地近20处;为红军长征过桂北路线及遗址(遗存)设立文化标识,在桂林市区及相关县城和涉及乡镇的广场、公路、车站等醒目处,设立红军长征过桂北示意图、史实简介;重点对保存于群众家中的可移动性红军文物和新近发现的红军文物进行抢救性集体保护,对见证红军长征过桂北的老人进行资料抢救性采访。
围绕“长征”主题,打造一批红色旅游线路,创作一批文学精品,拍摄一批纪录片。桂林市推出以湘江战役旧址遗迹为主线的长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桂林籍作家伍禄香创作的长篇纪实文学《喋血湘江》,重现了伟大悲壮的湘江战役;桂林电视台在2006年创作了纪录片《红军长征过桂北》,今年又推出纪录片《湘江·一九三四》。
桂林市还积极与相关红色城市、红军后人缔结“红色友谊”。“丰碑永恒”文艺演出中,福建省龙岩市山茶花歌舞剧院受邀表演了《剪掉髻子当红军》。龙岩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卢伟耀说,7天的湘江战役中,由6000名闽西子弟兵组成的红34师除极少数突围,绝大部分壮烈牺牲,这是闽西人民永远的痛。多年来,他们多次来桂林寻访烈士遗迹。这次来到桂林他们还前往湘江战役主战场祭奠烈士英灵,以表达家乡人民对烈士的深切缅怀。江西于都县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长征源”县合唱团的120余名团员大多是红军后代,合唱团也受邀献唱《红军魂 长征源》《红军不怕远征难》。合唱团90后演员邹琳的爷爷和小舅公都是红军战士,小舅公在湘江战役中壮烈牺牲。她说:“作为中国年轻一代,我们要把长征精神铭记在心,勇担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