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余洋学生西安学秦腔 穿上戏服体验唱念做打
惠敏莉为洋学生示范秦腔动作
坐在台下品味中国传统戏曲的源远流长,穿上戏服像模像样地摆一个“亮相”——前晚,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124名学生,以秦腔之名会聚在中国百年剧社易俗社中,上了一堂与生旦净丑同台的秦腔课。东方艺术、中国文化、陕西风貌,因这堂课,在他们心中留下了深深烙印。
了解品味中国文化“活化石”
“水袖看似像舞蹈,却起着表达情绪的作用;脸谱非常精美,但往往要花费好几个小时去完成;花旦,就像你们这些可爱的姑娘们;武生,则多在舞台展示武打技巧,就像电影里的功夫演员……总之,每一个戏曲造型,每一个舞台动作与扮相,都会对应着不同‘任务’,并在秦腔表演中各司其职。”
台上讲课的,是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易俗社社长惠敏莉。她用诙谐形象的描述,提纲挈领地介绍了中国文化“活化石”——秦腔的发展起源、风格流派、演员构成、表演形式、代表传承人物以及中国百年剧社易俗社的发展变迁等。
台下就座的,则是一群特殊的学生——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来自42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们,他们把易俗社小剧场坐得满满当当。在英语翻译的配合下,秦腔这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被一点点输入他们的脑海。
聆听观摩感受艺术无国界
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此前从没有聆听过这种中国戏种,但在这场表演与讲解为一体的生动大课上,肤色不同的外国学生们表现出了对秦腔的浓厚兴趣,在易俗社演员展示《三滴血》《拾玉镯》选段后,他们用热烈的掌声和欢呼表达着对演员的敬佩,成为“艺术无国界”的最佳体现。
带队老师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郭菲告诉记者,这次带外国学生们来到易俗社,正是希望通过剧场观摩、学习表演、试穿服装、感受化妆等体验环节,将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秦腔介绍给他们,“和学生们一起来的,还有北大历史系的陆扬教授,以及北大考古文博学院的魏正中教授。我们希望引领学生认识戏曲的艺术特点、审美价值、文化意义、当代意义,帮助他们了解戏曲,更加深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的了解感受”。
换上戏装体验秦腔大戏台
作为此次秦腔课的一个重要环节,最受洋学生欢迎的是秦腔体验时间。当刚被问及“谁想试一试扮上秦腔行头”,台下就密密麻麻举起了手臂,有急性子学生干脆一边举手一边就往台上跑,生怕轮不上自己。
当穿上戏服,肤色各异、说着不同语言的学生们似乎瞬间穿越成了“中国式才子佳人”,一举一动、一颦一笑立刻小心翼翼起来,他们跟在惠敏莉的身后,学着如何走路,如何亮相,让人忍俊不禁。
皮肤黝黑的美国小伙李墨飞(他为自己起的中国名字)对武生特别感兴趣,趟马、拉架子、瞪眼、梢子功、耍帽翅这些绝活看得他目瞪口呆,虽然知道不可能一时学成,不过他在体验环节还是过了一把“武生瘾”,拿着道具刀枪在舞台上舞枪弄棒、跳跃练习,兴奋不已。此外,他也仔细地聆听了秦腔演员的唱腔,“我非常喜欢刚才第一位女士的演唱。我已经学了三年中文,还学习了一年京剧,但秦腔让我体验和感受到了中国古老传统戏曲的另一种魅力和风格,秦腔演员的表演很细腻,唱腔类型也很多,让人印象深刻。”
来自以色列的女孩Rose最惊叹的是秦腔“文化活化石”的历史地位和延续不断的传承,“我的国家没有这么有历史的音乐类型,所以我非常羡慕能天天听到这种音乐的陕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