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大力开展邕江整治开发 华丽变身那考河

2016-11-23 16:17:50 来源:广西新闻网-南国早报

  南宁市大力开展邕江整治开发、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成效显著

  华丽变身那考河 百里邕江更秀美

  今年以来,南宁市提出要一张蓝图绘到底,按“治水、建城、为民”六个字,治理水环境,做好水文章。南宁市海绵水城办加强统筹协调推进,重点抓好邕江整治开发、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如今,治水成绩喜人。
 

  经过综合整治后,邕江两岸景色更加秀美。

  PPP模式治理那考河

  11月12日上午9时许,那考河湿地公园(位于南宁市兴宁区天狮岭路北面与G75兰海高速南面之间),清水潺潺,居民三三两两在公园内漫步。“当初买房时这一片还是臭水沟和黄土堆,现在已经是湿地公园了。”家住附近小区的李先生告诉记者。这正是那考河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是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一种项目融资模式)流域治理项目给群众带来的惊喜。

  那考河PPP流域治理项目,是广西首个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的流域整治项目,获得了财政部第二批PPP示范性项目称号,同时还是南宁市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示范区内的重点项目。跟以往内河治理模式不同,那考河是南宁市首条进行全流域治理并融合了海绵城市建设内容的内河。项目建设将全线的污水直排口截流,引入项目新建的污水处理厂,运用膜生物反应器和生态深度处理技术等8道处理工艺,水质达到一级A的排放标准,再经过生态湿地净化修复后成为那考河的补充水源,解决了以往分段治理模式水质水量不保等难题。而项目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政府按效考核购买服务,以治理效果作为付费依据,实现了政府与社会资本携手共建的双赢。

  在沿岸建设下沉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湿地、生物滞留设施、湿塘、绿色屋顶等工程技术措施,既可以形成园林景观设施,又能将水充分利用起来,提高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能力,达到绿色治水和低影响开发。据不完全统计,仅2016年就有20多个党政考察团到那考河项目考察调研,堪称“明星”项目。未来那考河将打造成“千米桂花溪谷、万棵朱槿水岸”,成为南宁城市的另一张新名片。

  作为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PPP模式流域治理的样板项目,那考河是南宁水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今年,该市围绕“治水、建城、为民”的主线,通过邕江综合整治开发、海绵城市建设、黑臭水体治理等工作,进一步推动水环境整治。1——9月,水城建设及邕江综合整治项目完成投资约32.5亿元,占年度计划总投资43.9亿元的74.03%;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51.5亿元的77%。

  大手笔对邕江进行整治利用

  9月2日,南宁市2016年第五次重大项目开竣工仪式中,“治水项目”引人关注。老口航运枢纽、邕江综合整治工程(清川大桥-五象大桥)分别竣工、开工,标志着邕江整治开发进入新阶段。

  总投资约67亿元的老口航运枢纽工程2011年10月开工,2015年7月实现首台发电机组并网发电,2016年8月实现5台机组全部并网发电,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6.4亿千瓦时。通过与百色水库联合调度,老口航运枢纽可将南宁防洪标准提高至200年一遇,并改善航运条件,常年通航1000吨级船舶,同时为城市内河补水创造条件。

  老口航运枢纽是打造“六个邕江”(生态安全邕江、江城融合邕江、活力多姿邕江、亲民便民邕江、交通可达邕江、文化传承邕江)的基础,它的建成是邕江整治开发的里程碑,为百里秀美邕江建设、做好城市水文章翻开了新的一页。

  邕江综合整治工程(清川大桥-五象大桥),是邕江整治和开发利用“一江、两岸、双核、四心、七段、多廊”水系规划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目也是迎接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点项目,项目两岸全长约35公里。其中,北岸将建设5个主题建设理念景观带,分别是“水绿花岸”“洋关情怀”“津头气象”“柳沙栖鹭”和“贝丘神韵”;南岸将建设“平西情怀”“南宁故事”“疍家风情”等主题景观带,工程预计2017年底竣工。项目建成后,将与已建成的邕江整治示范段(北大桥码头-凌铁大桥北岸)、邕江滨水公园(区党校-南宁大桥东侧北岸)、江滨公园(邕江大桥南岸两侧)等公园景观以及邕江五象大桥-三岸大桥段,连成一片,形成长达约57公里的滨江风貌景观带,为市民提供新的环境优美的休闲场所。

  据悉,今年邕江整治开发的另两个项目也进展顺利。邕宁水利枢纽截至2016年9月底累计完成投资约23.74亿元,目前正顺利推进。邕江船只专项清理,目前各城区已完成全部符合条件的船只和网箱的签约和拆解,经南宁市确定新增的10米以上涉渔船只的收购拆解也基本完成。至此,邕江老口航运枢纽-六律大桥约85公里河段船只清理整顿基本结束。
 

  治理后的那考河景色怡人。

  全力打造“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以前的废旧游泳池,改造成叠瀑景观;原来单调的草坪变成雨水花园、旱溪景观……经过海绵化改造后,如今的石门森林公园,变得比以前更加吸引人了。

  经过一年多的试点,南宁市民已逐渐看到城市建设的“海绵效应”。青秀山风景区北侧的兰园,改造前水环境污染严重,水生态功能被破坏。在海绵化建设中,通过沿山体道路设置的雨水截流调蓄渗透雨水井,经绿地、植草沟、透水铺装渗滤……如今,雨水回用基本满足园区绿化浇灌用水,每年水资源节约成本可达200万元。南湖环湖路,通过全程铺设透水沥青,打造“海绵体”,分别规划步行专用道和跑步专用道。

  截至11月16日,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计划项目总数为189项,其中已完工74项,正在建设56项,正在开展前期工作59项;已建成区域面积22.7平方千米,在建区域面积13.8平方千米;已完成投资额78.74亿元。建成了那考河、兰园、石门森林公园、示范区内中小学海绵化改造等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重点项目。同时,南宁市还对小区进行海绵化改造,整治易涝点。

  今年6月,南宁市顺利通过住建部等部委组织的海绵城市试点建设首年度绩效评价,建设成果得到考核组肯定。

  目前,南宁市已启动开展海绵城市攻坚战,加快推进54.6平方公里示范区项目及海绵体建设。力争到今年底,示范区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累计开工70%以上,累计竣工率达到50%以上,积极推进既有建筑小区海绵化改造,完善技术规范标准体系建设等。

  消除黑臭实现“清源洁流”

  10月13日,广西财经学院相思湖校区内湖污水直排口应急治理项目通过最终验收,各项指标达到设计的污水处理排放一级B的标准以上。

  据悉,该校区内湖为石埠河支流水系,水域面积约1.3万平方米。因上游污水直排和湖内污泥淤积,去年以来反复出现水体黑臭现象。为此,南宁市对上游的农贸市场、家禽家畜养殖屠宰点、垃圾处理厂污水偷排等进行整治,有效减少了污染源。同时,采用一体化分散式污水处理设备,对校区内湖上游生活污水直排口进行截污整治,并对校区内湖进行清淤。通过组合式的治理,现在该校区内湖已基本消除了黑臭水体。

  住在南宁朝阳溪一带的居民发现,“现在水没有那么臭了,还经常有工作人员打捞垃圾”。这得益于污水直排口整治、清淤补水等工作的完成,朝阳溪十三中-邕江出水口段共3公里长的黑臭水体,已经基本得到消除。记者获悉,今年南宁市还完成了凤凰江沙井大道段支流2.8公里、那考河5公里、明月湖0.37公里等河段黑臭水体整治。

  截至10月底,南宁市黑臭水体整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市需整治的283个污水直排口,已完成220个;建成区共需消除的98.4公里黑臭水体河段,已完成17.7公里,正实施整治的河段16.08公里,包括沙江河、心圩江、水塘江等内河全流域治理PPP项目和黑臭水体整治PPP项目在内的64.62公里河段正开展前期工作。

  按计划,今年年底前南宁市完成全部污水直排口整治。内河全流域治理项目11月完成社会资本采购,12月前开工。预计年底前,建成区30%——40%的黑臭水体完成整治,2017年底前实现建成区内河河面无大面积漂浮物,沿岸无垃圾、无污水直排口,河水不黑不臭,基本消除全市建成区黑臭水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