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脱贫:要瞄准问题对症下药
2016-12-01 09:51:27
来源:原创
分享到
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是缩小贫富差距、补齐发展短板、让全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务实之举。在精准扶贫思想的内容中,精准化理念是核心要义,分批分类理念是基础工具,精神脱贫理念是战略重点,对此,应当从精准扶贫的工作流程设计和精准扶贫政策体系的形成两条路径,推动实践精准扶贫思想。
时光匆匆,眨眼便到了2016年的尾月,作为实施脱贫攻坚的第一年,首站究竟成效如何呢?扶贫过程中出现的阻力与问题是什么?我们离脱贫还有多远?有道是且行且思检,在我们积极实施精准扶贫政策的同时,还要认真的总结、思考,以便导正这来时的路。
做好精准扶贫,就要杜绝形式主义
数字脱贫、产业盲目跟风、干部驻村走过场……在量大面广的扶贫工作中,类似问题或有耳闻。日前,国务院扶贫办发出通知,要求切断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及时纠正扶贫工作中的形式主义等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确保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随着精准扶贫的扎实推进,各地瞄准扶贫对象重点施策,许多贫困地区面貌有了巨大变化。然而,经过多年来的减贫工作,剩下的贫困地区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剩下的贫困人口脱贫难度越来越大。为此,扶贫攻坚更要求“靶向精准”,如果为了求“形式”,把精力、财力浪费在可要可不要的工作上,难免会分散基层扶贫工作的着力点贫贵在精准”的指导精神,也弱化了扶贫效果。而国务院扶贫办的通知中,“切断形式主义的思想根源”一句显得尤为醒目。广大党员干部要认识到,扶贫不是简单的数字竞赛,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不是敷衍应付的任务“过关”。扶贫攻坚是庄严的国家承诺和政治任务,也是不断攻坚克难、闯关夺隘的艰辛过程,只有直面问题和矛盾才能砥砺前行。一些局部性、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虽然不足以动摇扶贫攻坚整体大局,但其危险性和破坏性却不容忽视,趁早发现才能趁早解决,要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各地各级政府应该拿出了真招实策。
做好精准扶贫,关键在于政策落地
长期以来,我国在扶贫事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扶贫行动上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监管问题,甚至腐败问题。相对于“粗放扶贫”,“精准扶贫”就是要解决钱和政策用在谁身上、怎么用、用得怎么样等问题,这也就是要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的根本原因。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在如何打赢脱贫攻坚战上都在不断创新思路和工作方法,各地也摸索出了一些实际有效的对策和经验。尽管做法和特点各有不同,但其本质内核是共同和相通的:诸如从粗放“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既注重财富上的扶持,更注重致富能力的打造;坚持政府主导战略;实行开发式扶贫方针;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扶贫模式;动员全社会力量扶贫济困……这些扶贫开发领域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不但有效推动了我国扶贫工作,甚至在世界减贫史上也留下了深深的中国印记。
近期出台的《全国“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指出,要建立健全产业到户到人的精准扶持机制,加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序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做好贫困地区养老、医疗、教育等基本民生保障,加大财政、投资、金融、土地等政策扶持,创新政府购买服务、东西部扶贫协作、企业和社会组织帮扶等机制,形成推动脱贫奔小康的合力。该《规划》政策指向非常清晰,但还需要政府制定明确而具体的实质性措施以及相关激励措施,更好地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并进一步激发相关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确保扶贫政策的真正落地,让扶贫效益惠及贫困对象。
做好精准扶贫,决胜在基层的中坚力量
顶层设计好,决胜在基层。广大干部和群众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扎实做好脱贫攻坚工作。
基层党组织,与农民密切接触,了解农村状况,深知农民想法,在精准脱贫之路上有着绝对的“带路”优势,是精准扶贫的战斗堡垒。那么,如何实现精准脱贫稳步前进,是现阶段基层党组织面临的重要课题。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基层干部一定要带着感情、带着责任,把精准扶贫工作做好做实,让贫困群众感受到政策的实惠、干部的温暖;各相关部门和联点干部要按照工作要求,定期走访贫困家庭、详细掌握扶贫对象基本情况,系统地向扶贫对象宣讲扶贫政策,帮扶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打通精准扶贫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要进一步优化教育、医疗、危房改造等扶贫措施的工作流程,加大政策兜底的力度,让贫困群众方便、快捷享受扶贫服务。广大基层干部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明确自身责任,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精准的举措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社会各界也要积极行动、各尽其力,为赢得脱贫攻坚战的最终胜利贡献力量。
尽管基层党组织是精准扶贫的中间力量,但消除贫困是一场持久战,也是一场攻坚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仅靠广大基层干部和群众是不够的,必须全社会都行动起来,要充分发挥社会资源辐射和带动作用,激发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力量,尤其是金融界、社科界、教育文化界,要以务实的金融支持、理论支持和文化教育支持助力精准扶贫,促进贫困地区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提高生产能力。同时,要积极倡导全民公益理念,通过爱心捐赠、志愿服务、结对帮扶等多种形式参与扶贫,形成脱贫攻坚的社会合力。(供稿张宏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