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塘村每逢节日都举办文艺活动,吸引众多村民。
跨过村口的古门楼,绕过一个大池塘,寻着那圆润柔和的二胡声,便来到了梅溪公祠。当年,这里曾是红军长征过全州时红一军团的宿营地。现在,这里是全州县绍水镇三友村委梅塘村的“文艺殿堂”。
梅塘村——这个广西“千村万户文艺惠民工程”的彩调·歌舞村,因为一群能歌善舞的“文艺村民”而小有名气。据说,村里经常举行文艺演出,随处可见哼着调调的村民。唱彩调、扭秧歌、跳广场舞……这不仅成了村民消遣的良方,还是村民追求更高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
双凤飘飘紫莺飞,白玉宫中坐旭日;
眼观东方青云起,仙风吹过古瑶池;
……
12月2日下午,太阳斜照在梅溪公祠古老的建筑上,72岁的赵三元正在拉着二胡,指导另一位老人在排练他创作的彩调《八仙赐福》。祠堂的另一头,一支队伍在彩妆排练蒙古舞蹈,另一支在跳扇子舞。
跳舞的是村里的两支文艺队。梅塘村老年协会会长赵昌明告诉记者,村里的老年协会一共有两支文艺队伍,一支是中青年妇女文艺队,一支是老年文艺队。据介绍,不论是农忙还是农闲,两支文艺队几乎每天晚上都会到村里的大祠堂排练、表演。“我们的文艺队每年都会受邀到附近的村子甚至镇上、县城演出。加上村里的红白喜事都需要文艺队献艺,一年下来,光演出就有200多场,几乎是逢年过节必有文艺演出。”赵昌明说,“别的村可能是逢年过节才能看到文艺表演,在我们村,经常可以看到。”
这些年,梅塘村唱彩调、跳舞的人多了,打牌赌博的人少了,小偷小摸的没有了。这个有着近千年历史的村子,正散发出浓郁的文艺气息。绍水镇文化站站长唐冬梅告诉记者,受梅塘村村民的文艺热情影响,近年来,该镇不少村子都相继成立了老年协会,并组建了自己的文艺队,全镇的文化队伍由原来的8支发展到现在的36支。
赵三元告诉记者,村里的文艺队,如今还根据队员们不同的特长和爱好,细分了彩调队、仗鼓队、军号队、小鼓队等小分队,每天训练2-3小时。
文艺队的成员以中老人为主,镇里也注意到了这点。唐冬梅介绍,镇里以绩效考评为抓手,狠抓群众文化工作,为提高群众文艺素养经常请县文化馆的老师到村进行艺术指导,并培养孩子对文艺的兴趣爱好。孩子,才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