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围炉话农事

2017-03-15 08:55:27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 今年春节来得早,年味却比往年浓。虽说平日里和亲戚朋友没少联系,可是只要聚在一起,总有说不完的家常话。
 
  这次也不例外,大家围着炉子,喝着煮沸的茶水,在说说笑笑中谈论一年来的新鲜事。有的说,新农村建设越来越好,农民的日子一点都不比城里人差,通村路越修越宽,小汽车成了代步工具,村上还通了自来水,年头还给老人发了慰问金。有的说,美丽乡村搞得好,生活垃圾有人管了,旱厕改水厕流行起来,雾霾天开车的少了,过年放炮的也少了。有的说,国家放开了二胎政策,外甥家又添了大胖小子。有的说,白鹿塬上开了个文化影视城,农家乐红火得很。大家说着说着聊到了交通,问有啥好事情?我告诉他们,全面小康,交通是先行官。到“十三五”末,陕西要实现六个通,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重点镇通二级公路,村村通沥青(水泥)路,村村通班车,村村通邮,到那个时候,老百姓出行会更加方便。
 
  在聊天中,大家也说到了今年的烦心事。有的说,现在年轻人吃不了苦,不愿到田里,许多都到城里谋生,过个几年自己也种不动地了。有的说,今年农副产品不值钱了,小麦、玉米收入不够种子、化肥钱。有的说,今年客商少,亲戚家里的苹果卖不出去,一袋子才二十来块钱,着急得很。听到这里,自己也感同身受,十分担忧大家遇到的困境,不自觉地就临时当起了宣讲员,给大家分析当前的经济形势,市场供需矛盾、产能过剩、结构调整,等等。安慰他们困难只是暂时的,中央正在想办法。这不,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今年下半年,中央还要召开党的十九大,相信一定会再出台一系列惠农利农政策。
 
  从亲戚家回家途中,脑海里想的都是两个问题。一个是,全面小康,农村如何不掉队?对此,觉得应该从两个因素入手。首先,是产品的因素。农产品价格上不去、销路不好,最主要还是市场饱和,竞争力不强。相比之下,品质好、质量优的有机产品却走出了独立行情。当前,全省上下正在追赶超越,农村也要奋起直追,学习借鉴外省经验,把准消费需求,依托科技成果,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品牌效应、标准作业,发展规模农业,打造品质农业,用更安全、更健康、更绿色、更经济的产品占领市场。第二,是人的因素。长久以来,关中地区物产丰富,农民小富即安思想根深,没有闯头、拼劲。内因决定外因,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等政府、靠政策、要资源,就算危机过去,迟早也会被淘汰。要想方设法留住年轻人,培养新“农民”,真正让这些80后、90后乐于留在农村务农。要抓住两委带头人关键,真正把为民、担当、实干、廉洁的好青年选出来、用起来,避免发展党员家族化、选举选票利益化。要发挥组织作用,建立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社,依托“互联网+农业”,实现信息、资源、技术共享。农民要想富,关键是靠产业带动,强村带贫村,先富带后富,走共同富裕之路。
 
  一个是,去产能,如何兼顾农民增收?对此,觉得还是要靠国家兜住底线。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关于守住确保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的三条底线提法就很贴切,抓住了要害。农业基础本来就薄弱,农村老龄化严重,农产品供需矛盾短期难以改变,一定程度会打击农民的积极性。虽然粮食连年丰收,但如果农民都不种庄稼、不好好经营,危机也就不远了。因此,在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产品去产能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护农民的积极性,通过加大政策补贴、金融帮扶力度,引导他们主动去产能、调结构。要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合力为产品找市场、找销路。要用好“三项机制”,吸引待业大学生、科技人才、各级干部到农村去,率先小康的要重奖,没有脱贫的延缓回城。要让种植农户有盼头,不吃亏,多管齐下增加农民收入。比如高速公路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减免政策,实际上真正惠及的是商贩,能否直接将补贴发到种植户手中。(供稿人:省高速集团 靳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