颓废的“土地”

2017-03-15 14:00:49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 我的老家,在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上。善良淳朴的白鹿原人祖祖辈辈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鹿原秋霁穗通天”便是白鹿原上的景象。这里自古就号称“粮仓”。金人王渥曾有诗云“官家后日铸五兵,便拟买牛耕白鹿。”是描写白鹿原传统农业的真实写照。随着时间的流逝,老旧的土坯平房早已成为了结实的二层小楼,原本下雨天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县爱卫办实施的“农村改厕”项目使原本臭不可闻的厕所变成了卫生厕所,有不少人家门前还停着小轿车。欣喜之余,我也发现,很多人家虽有小楼但却因常年在外而不得不将门封起来,平时村里只留下老人,对土地的经营更加粗放甚至出现撂荒现象。村里的常驻人口越来越少,甚至晚上走在村中都看不到灯光。对很多人而言,回村只是为了看望在家的老人、只是抱有一种情怀,而真正喜爱农村、发展农村的人越来越少。当村庄里缺少了人的活力、土地发挥不出应有的时代价值时,不禁让人感慨,村里出现了“颓废”。
 
  导致这一问题出现的原因有二。
 
  一是现有种植物并不能带来巨大收益。由于小麦、玉米等作物收购价格较低,数亩土地辛苦劳作一年的收入还不如外出打工一月的收入。受到眼界、技术、资金的影响,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能力去开发新的种植项目、经营模式。农业创新性不足导致原有的作物无法创造价值,能创造价值的无法落地生根。有农民坦言:“如今单靠土地,已经养活不住农民了。”
 
  二是农民的种植积极性严重下降。外面的世界吸引着这些普通的农民去闯荡、打拼、实现梦想,在土地上认真耕作的人也越来越少。种植越不能带来收益,对其投入越少;投入越少,种植越不能带来收益。如此循环往复,土地在种植方面的受重视程度严重下降。有的村民将自己家即将成熟的小麦铲除,建成了停车场。一些人家举家进城务工,家中土地撂荒,野草比禾苗还要高。
 
  村庄的颓废使农业经济面临着凋零的危险。到地里去的路宽了、可是去地里干农活的人少了。上了年纪的人害怕浪费土地而进行种植,可年轻人却不以为然。广阔的麦田无人精心管理,麦苗的生死全靠老天爷。原本被视为命根子的土地似乎成为了可有可无的东西。也许只有当拆迁赔偿或者土地登记的时候人们才会想起:我还有一块地。耕地使用效率不高成为了一个大问题。对于大多数农民而言,已经失去让土地创造更高价值的强烈欲望。
 
  土地是农村最大的资源,最大的优势。土地的充分开发利用一方面可以促进农民增收,另一方面也是实现农民家门口就业的有效途径。农业要发展,政府的作用很重要。农民在土地上做文章存在很多不足,如思路不宽、创新不足、资金缺乏等问题。这就需要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调动农民积极性,鼓励、支持、引导农业发展。
 
  一是出台政策提供制度保障。要发挥土地作用,首先要制度先行。通过一系列政策鼓励农民在土地上做文章。目前关于种地的鼓励性政策欠缺。就农业补贴而言,中央财政对农业实施的各种补贴政策,主要都是以“普惠制”的方式实施,其最大的弊端在于不管种不种地,种不种粮都可以拿到种粮补贴。这样的补贴手段不利于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土地已经不是农民生活来源的主要及唯一保障,对于人地分离、人户分离的,要积极探索推广土地确权和流转工作,把土地提供给有资金、有技术、有能力的种植大户、专业机构,解脱农户与土地中的羁绊关系,为解放生产力、释放土地效力提供方便。
 
  二是科学规划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是土地合理利用的关键。要在土地上做文章,就要发展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发展职业农民(农业工人)。针对不同土地的特质编制发展规划,开展职业农民队伍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农业+农耕体验、农业+观光旅游、农业+互联网等新兴产业融合,克服一哄而上、缺乏科学布局等问题。各地结合地域特色,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品,使土地得到科学的利用。
 
  三是政府主导基础建设先行。土地的兴衰与基础设施建设有着很大的关联,道路、水利、供电等都关系着土地利用的方方面面。现代农业的发展更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灌溉问题、交通问题一直是困扰农业发展的重要难题,没有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目前,农业部门虽然加大了对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是从设施到农田的“最后一公里”却成了大问题。要重视和解决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大、见效慢,大多数人无心也无力进行投资的问题。
 
  四是发展平台提供智力支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陕西是科教大省,省内有众多科研机构和各类高校。这些高校及科研院所应当成为农业发展的智力支持。这些支持不仅仅是自然科学方面的,也可以是关于农村治理的人文科学。为院校、科研机构与农技机构、基层搭建平台,发展农业医生队伍,建设农业“120”平台,加强交流与合作,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生根、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让智力支持为农业腾飞插上翅膀。(供稿人:省司法厅西北政法大学见习生 闫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