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养老 路在何方

2017-03-15 14:09:19 来源:西部决策网
  西部决策网 丁酉年正月初五,随老公一家去周至县农村的一个远房表叔家拜年,期间所见所闻,发人深思,至今无法释怀。
 
  这是我第一次去这位表叔家,车开到门口,我就感觉到表叔家应该在村里属于日子过的不太好的,低矮的一层平房和左邻右舍漂亮的小洋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屋里没有任何装修,裸露的毛坯墙面、没有硬化的土地面,最显眼的地方放着一张桌子供奉着已故双亲的遗像和供品。在家里转了一圈,感觉最值钱的物件可能就是一台18寸的电视机了,看到这样的家境,我心里盘算着,都说“金周至银户县”,周至县农村的经济条件大多都不错,表叔却把日子过成这样的光景,肯定是好吃懒做不思长进,这又不是至亲,干嘛大老远跑来给他拜年,放下东西寒暄两句就赶紧走人吧。没想到家人却摆出一副要促膝长谈的架势,唉,我只有耸拉着脑袋,缩在一个角落里,一边玩手机一边听他们拉家长。
 
  听着听着,才知道表叔家现在这般境况的产生,竟是一个农村养老困境的典型案例。表叔家兄弟4人,他是幼子,父母含辛茹苦把孩子们拉扯大,等三位兄长相继成家,父母耗尽家财也熬出了一身的病,可兄长们住着父母用血汗换来的新宅院,却没人愿意照顾老人,来回推诿,到最后甚至连家门都不让自己亲生父母进。表叔看不惯自己兄长们的不孝无情,独自承担了赡养父母的重任,自己在外拼命打工,挣的钱尽数寄回家里,快30岁了才从山里娶了个媳妇,可是微薄的收入根本无法支撑父母全部的生活和医药费,父母临去世时欠了一屁股的债,还得继续借钱办理后事,两年前外债才刚刚还完。兄长们不但不来帮衬,还因为老宅的继承问题来闹了好几次。
 
  我越听越生气,越听心里越不是滋味,却不得不承认这就是现实,表叔的父母还算幸运,起码还有一个孝顺的儿子。村里儿女们把父母“抽干榨尽”后却不愿养老送终的情况很普遍,很多儿孙满堂的老人却晚景凄凉,没有子女愿意让老人跟他们一起生活,多子女家庭的老人养老远比只有一个子女的家庭艰难。
 
  “老吾老以致人之老”,这件事触动了我对农村养老问题的深深思考。我国已步入了老龄化时代,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2025年,中国有20%的人口年龄将大于60岁,养老已经成为了突出的社会问题。农村的养老问题尤为尖锐,一是农村老人没有固定的退休金,经济收入主要有社会保险金、家庭赡养费和土地租赁费用3个来源,有时也包括社会救助;以每月55元为“起点”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显然无法满足一个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需求;能自己种地的老人就靠自己的田地收成维持生计,干不动的或是把土地出租换得口粮,或是将土地交给子女或亲属耕种,老人把土地分给子女后,有的子女按照耕地面积给老人生活费,有的只管老人吃住,好一点的能给老人少量零花钱;所谓赡养费也大多是象征性的,金额很少。二是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大部分农村老人,还是传统的养儿防老、家庭养老为主。但因为农村经济及文化素养的制约,“婆媳矛盾、医疗花费、伺候老人”等都成为了家庭矛盾的爆发点,传统社会形成的以“孝”为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淡化,医学进步让老人们普遍高龄,孝道缺失让老人们晚景艰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出产生了大批“留守”、“空巢”老人,很多农村老年人物质上的供养都很难保证,更不要提及精神慰藉和生活照顾。三是医疗负担依然不轻。新农合的实施,缓解了农民医疗费用负担,使“小病扛、大病拖”的问题得到改善。但是,农村因病致贫、返贫现象仍有发生。农村的老年人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病率较高,需经常性门诊看病,并长期用药,如果得了重大疾病、疑难杂症往往需要异地就诊,农合住院报销比例随医院级别提高而降低,个人负担增加,农村老年人毕生积蓄大多花在给儿子娶媳妇、盖房子上,步入老年期后,其微薄的经济能力难以承担较高的医疗费用。
 
  如何才能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让农村的老人更尊严地生活,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思。我个人觉得在当前农村养老的基本现状下,还需在以下三方面继续做好工作,一是继续深入推进社会保险金措施,加大财力支持,对特别困难家庭的老人可在当地民政部门审核后给予减免缴纳保险金以及适当提高补助金额的措施,同时在生病合疗报销方面予以政策倾斜,提供底线保障,以此部分解决困难老人的养老问题。二是针对目前仍主要依靠家庭或儿女养老的现实,结合新农村建设,大力宣传孝道,不断夯实现阶段农村养老的基础,现在有些农村通过评选“道德模范”、“好媳妇”等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是将农村养老和土地流转结合,通过老人自有土地的流转提升养老的能力。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平安喜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养。(供稿人:省中医药管理局  张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