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 过去农村,涝池是最有灵气的地方,它不仅是排涝和抗旱的水源,更是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元素,也渐渐地形成了“涝池文化”。
据查,涝池有上千年历史,也算是一种古代文明了。涝池也称“水塘”、“池塘”,是渭北旱塬农村,为充分利用地表径流而修筑的蓄水工程,多开挖在路边、村旁。蓄水可供人畜饮用、洗涤,特别是天旱的时候,用担子或水桶子将水运到地里,还可灌溉农田,缓解旱情。人们对雨水的防御、利用是那么地朴实、经济、巧妙,现代城市的“湿地”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多多少少都有借鉴着过去农村涝池的做法。
我们村西头就有一个大海般的大涝池,据村里年龄最长的满仓大爷讲,涝池最深的地方有近十米深,谁也说不清楚涝池始建于何时;涝池中腰上冒出一颗古槐树,没有人了解古槐树到底有多少岁,但它的兴衰沉浮却有很多人亲历过、见证过。那时听《大海啊故乡》这首歌,我就想,大海有多大呢,估计就跟我们村的涝池差不多,涝池就是我们村的大海,这颗古槐树就是我们村最美的风景树。清晨,父辈们从涝池里担上一担水去地里浇地;傍晚时分,劳作归来的父母在涝池边洗脸擦身,说说笑笑。夏季,全村人齐心协力将突如其来的雨水引进涝池;冬季孩子们在冰面上打“猴”。农忙时,老黄牛总是在涝池里喝饱了才肯下地,村里唯一一台手扶拖拉机也是在这里加水补给;农闲时,就更热闹了,涝池沿坐满了洗衣服的妇女,边洗边谝,东家长西家短,也有“闲人”小伙子,装着洗手,偷看年轻媳妇埋头洗衣服不小心露出的后腰。孩子们也撒着欢地在涝池边玩耍,大一点的哥哥们则是脱了衣裤直接下水,捉青蛙、拔水草,旁边洗衣服的老奶奶总是大声训诫着下水的孩子们。还有更顽皮的孩子爬到树顶,一跃跳进涝池。涝池是祖祖辈辈农村人生存智慧的结晶,是物质匮乏年代父老乡亲的聚宝盆,是给过我们几辈人的恩泽,是孩子们童年的乐园,是我青春最美好、最抹不去的记忆。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村水利保障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涝池也逐渐消失,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何让古老的涝池成为排水防涝、蓄水灌溉、美化环境的一个重要工程,恢复往日魅力,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一项新课题。
新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农村自来水入户,但是农村毕竟不同于城市,农村不可能像城市那样都必须建设完备的排涝系统,并设置市政部门管理维护,农村应该根据地形条件,因地制宜考虑好排水防涝问题;在传统的大水漫灌区增加涝池这样一个“蓄水工程”,可以为推广发展农村渗灌、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供相适应的水源条件,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保护河道生态;涝池除了满足水土保持功能外,还要适当增加景观功能,把涝池建设成乡间村头水设施、水景观,建设成适宜群众休闲的生态景观和亲水工程,服务美丽乡村建设。(供稿人:省应急办 石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