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5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围绕“如何讲好‘一带一路’的中国故事”这一话题与网友交流。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
访谈背景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5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目前已有20多位外国领导人、50多位国际组织负责人、100多位部长级官员以及总共1200多名来自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代表确认与会。这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一带一路”建设和高峰论坛的支持和期待,也折射出“一带一路”已从中国倡议上升为国际共识。
“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带,也是文化带。推动沿线国家地区的人文交流、获得认同感、实现民心相通,结合人才培养、文化交流形式内容等方面的经验和不足,中国还需着重加强哪些方面的工作?人民网特邀专家为您解读。
访谈现场
主持人
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我是许博。5月14日我们将迎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今天在直播间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欢迎您王所长。
嘉宾王义桅
主持人好。
主持人
其实“一带一路”现在成为一个大家非常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从2013年提出这个倡议,到现在已经是三年多的时间了,在这三年多我们跟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形式往来,在这段时间当中取得了哪些进展,能不能先来给我们回顾一下?
嘉宾王义桅
进展是非常多的,可以说超过我们的预期,成果也超过我们的预期。简单说来有四大类的进展,第一大类我们已经跟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他们积极的响应,跟其中的40几个已经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的倡议,这次高峰论坛又增加了20、30个新的共建“一带一路”的协议,达到了将近60个。原来有30几个签署了跟中国“一带一路”国际产能合作协议,这都是实打实的,接下来峰会我们把这些协议变成行动方案,下一步规划各种项目,让它落地生根,所以说形成了一种从原来的概念股到现在的绩优股这个方向在走,整个世界都在谈论“一带一路”,这个是超过我们的想象,从来没有提出这么一个倡议引起世界上这么广泛的反响,也是发展中国家头一遭,当然是新中国的第一次。
嘉宾王义桅
告别了近代以来我们主要是追赶西方赶超西方的思维逻辑,我们更关注的是整个世界,这次峰会拉美的元首来两个,它变成了世界性的合作倡议,已经不局限于原来的丝绸之路这么一个区域。
第二个含义,它成为一个面对全球化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美国特朗普上台以后搞了很多反全球化的主张,美国优先,欧洲出现很多民粹主义的思潮,英国脱欧,引起了一些变化,所以整个世界对全球化全球治理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寄托在“一带一路”上。这让很多投资有了新的希望。尤其从全球金融危机到现在,很多投资不知道方向,不能制造新的金融泡沫,所以投资到实体经济,这次“一带一路”是要搞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要把几十万亿的热钱引导到几十万亿缺口的基础设施投入上,这样就能根本上消除全球金融危机的祸根。所以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项成就。
还有其他的成就,包括像金融机构的一些辅助的成立,从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都在运作,像丝路基金第一批贷款给巴基斯坦的卡洛特水电站已经完成了,2018年他们就可以发电给巴基斯坦210万家庭,提供一年的用电量,已经实实在在在造福于“一带一路”沿线的人民。
还有愿景规划里,对于“一带一路”未来的发展,也作出了一些勾勒,这次的高峰论坛我们要发布“一带一路”三年多进展的白皮书,不仅把三年多的进展做一个系统的梳理,更重要的是规划下一步的项目和行动,让更多的国家来参与,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所以,我们现在投资“一带一路”超过七千亿到八千亿的规模,项目涉及到上万个,应该说成果在逐步显示出来,很多地方已经出现早期收获,比如中国装备制造业走出去,像欣克利项目核电的,还有高铁在雅万、印度尼西亚,中国拿到了第一笔海外的订单。还有很多重要的设施,比如中老铁路、中缅的石油管道、中巴经济走廊,等等,这些都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或者已经开工,或者已经通车了。所以这个成果应该来讲是从方方面面,跨越亚欧非,甚至将来进一步延伸到其他的地区。现在北极也很积极,将来很可能延伸到北极地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也很积极,南美也很积极,所以“一带一路”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合作倡议,中国和世界紧密联系的纽带。
访谈现场
主持人
可以听出来这些成果还是特别丰富的。我们看“一带一路”概念本身既有中国文化又有中国特色,这方面您又如何理解,“一带一路”该如何展示我们的软实力呢?
嘉宾王义桅
首先我们不能用丝绸之路,尽管大家说“一带一路”首先起源于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概念首先是舶来品,对咱们来讲是1877年一个德国人提出来的,他为什么提这个概念呢?当时德国是西方列强统一的比较晚的,1871统一以后,他为了争取阳光下的地盘,海上像葡萄牙、西班牙、英国都瓜分光了,所以他只能从陆上找突破口,所以到中国来考察铁路也好、文物,到中国考察了七八年的时间,发现中西方有很多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比如茶叶、丝绸、瓷器、香料,他回去写了一篇文章统称这些为丝绸之路,所以这个概念本身带有一种西方列强争夺欧亚的痕迹,包括我们现在看的书里讲的也很多,比如说弗兰克讲的也是这样,他跟我们古代的丝绸之路,我们理解的和平、贸易不太一样。所以我们没有用这个概念,我们用了非常中国特色的概念,“一带一路”,带是经济发展带,是中国改革开放经验的鲜明体现,习主席三年半前在哈萨克斯坦提出,要形成以点带面,以面促进片逐渐形成带的区域合作的发展的格局。先试点后推广,开发区、工业园区、特区,现在在“一带一路”沿线可以说遍地开花了。所以这个带是经济发展带,中国经验的分享。
嘉宾王义桅
这个路,在文化里跟道连在一起的,道路怎么说的呢?很多国家很羡慕中国为什么发展这么快,我们官方说法是中国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我们也鼓励沿线国家走符合他们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对老百姓来说就比较简单了,就是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现在又加了一句话,要闪富通网路。这就是基础设施先行,民生先行,这样经济补短板,所以从中国改革开放经验跟世界分享就概括为“一带一路”。
所以“一带一路”这个路是跟中国文化连在一起,我们讲道路,《道德经》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这个“一”不是一条带一条路,是很多条,从一开始。所以“一带一路”这四个字,中国38年改革开放经验的浓缩,有五千年文明的展示,它没有用西方人的丝绸之路的概念,我觉得非常英明,这就是中国特色,也是中国的文化和经验的展示。所以现在成为一个流行词汇了。所以这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展示,如果用西方的丝绸之路我想就没有这样的效应。 [10:44]
主持人
如果在“一带一路”的建议当中来提高、来展现中国的软实力呢?
嘉宾王义桅
“一带一路”我们强调“五通”,这本身就是区域合作、乃至全球合作的重要思路的展现,我们知道欧洲一体化是四大流通自由,从商品、服务、劳务、资本,中国“五通”,增加了民心相通这样的内涵。因为古代丝绸之路本来就是文化和贸易交流之地,民心相通包括交流、旅游、科技,相关很多软的方面的内容,而且尤其着眼于老百姓之间心灵上的沟通,就像中国老百姓说的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现在世界上极端主义盛行,恐怖、民粹这种思潮,所以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就是心不通造成的。经济上发展和社会政治上的麻烦,按照中医的说法叫痛不通、通则不痛。
我想实现“五通”就是让世界更加和谐、美好,各个民族、文化、宗教和谐相处,我们讲“一带一路”是复兴古代丝绸之路的精神,就是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盈,这本身就是一种中国主张的以和为贵、合作共赢、天下担当等等这样一些软实体的体现。
嘉宾王义桅
具体到一些做法上面也体现了很多中国的软实力。比如说我们强调先试点后推广,先易后难,久久为功、步步为营,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等等,不是一口吃一个胖子,不是像美国搞TPP,高标准的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然后搞排斥他人,结果美国自己否认了TPP。中国搞的是以发展为导向、以民生为导向的区域合作,不排斥任何人,是开放包容的,跟中国文化开放包容的理念是一致的,所以我觉得“一带一路”里确实体现了很多中国的文化、中国的智慧,包括我们孔夫子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比较成功的是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我们这个经验现在就给很多“一带一路”沿线发展中国家来分享,减少他们学习的成本,少走弯路,尤其是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所以我们五大发展理念本身也是在“一带一路”里得到体现。习主席把这个概括为四大丝绸之路,在三年前在乌兹别克斯坦访问的时候提出叫绿色、健康、智力、和平丝绸之路,所以它是引领国际合作新的方向的,反映了21世纪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所以不是简单的古代的丝绸之路做贸易、交流、文化交流,而是21世纪理念的传播,就是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尤其是命运共同体超越了原来所谓的我是普世价值、你是中国特色,我是不同的宗教文化文明的冲突这样狭隘的观念,而强调的是人类整体的担当,共同的身份,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国人看世界的方式。以前我们说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个外国当然是指发达国家,后来我们去非洲以后,发现非洲的月亮真的圆,比发达国家还要圆,但是我们心目中根本没有想到非洲月亮会比发达国家还要圆,反过来一想非洲月亮也好发达国家的月亮实际是一个月亮,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告诉我们本身就是一家的,天下一家,本身就是共同体,我们的命运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仅是互利双赢,而且安全上、身份上都要追求更大的共识和价值观,我觉得这就是把中国古代天下为公的思想在21世纪发扬光大,这就是“一带一路”所呈现的很多中国文化的魅力。 [10:51]
主持人
在与世界不同文明进行交流对话的时候,我们也推动沿线的国家、地区进行人文交流,还有认同感上的达成共识。在这方面我们有哪些经验可以分享,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我们继续努力的?
嘉宾王义桅
的确,中国现在建立起了七八个人文交流机制,原来的五大国的基础上,包括欧盟,最近有南非、印度尼西亚,都建立起各种人文交流机制,比如说中欧关系,除了经贸、政治对话还有人文交流,三大支柱,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更好的把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展示出来,本身就是国家魅力、国家品牌的体现。所以现在“一带一路”之所以中国提出来,就是因为有五千年的文明,我们两千年只是一部分,告别了近代以来所谓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从1948年到现在几百年的历史,一下子鼓励更多的民族、文化共同复兴,不再是以我为主,别的国家服从于我的合作安排。所以我觉得它推动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不同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确实是引领性的作用。
我去了很多“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比如说阿富汗在我们看来是比较落后,也是冲突对抗不稳定的地区,它说丝绸之路跟我们历史上太有关系了,历史上张骞、玄奘都要经过阿富汗到我们讲的西天,历史上也有藏红花之路、青金石之路等等,所以一下找到一种辉煌的感觉,不再是用GDP或者安全评价标准,它始终是没有自信的。
嘉宾王义桅
所以我觉得“一带一路”提出来以后,鼓励了更多沿线国家,尤其是文明古国,他一下找到了辉煌的记忆和共同复兴的梦想,超越了近代以来西方的评价标准,落后的、问题的甚至是失败国家什么的,我觉得它的魅力展示就是强调共同的,强调历史文化的记忆,而不再是强调几十年上百年短暂的历史,所以我觉得这个很有意思。我们把这个历史记忆激活的时候,当然中国还要做大量的工作,你说存在哪些哪些问题,比如说这些国家大部分都是被西方殖民过的,一直到今天他们很多发展是依附于西方,包括他们博物馆都是西方人建的,我们去柬埔寨调研的时候,柬埔寨有个大屠杀博物馆日本人建的,建完了以后把日本广岛、长崎核爆炸放到一起,日本人觉得日本是二战的受害者,忽视了日本是二战的侵略者,南京为什么展示啊,因为我把它建成的,日本就把他的理念在那里贯彻。
那么欧洲人更是这样,帮助中亚的国家建立博物馆,把我们汉武帝、张骞说成是侵略者。所以民心相通要从娃娃抓起,从历史源头抓起,从教科书、博物馆这些基础工程抓起,所以我们要倡导中国学者要走向“一带一路”,中国作家要到那里采风,中国媒体要到那里报道中国建设者的精神,还有学生要道那里交流,博物馆共同去考古,一起编纂中国丝绸之路的历史,像英国有剑桥史,为什么我们不能一起合作编著中亚史,丝绸之路历史,航海史等等,现在我们正在开始做这个事情,这个非常重要,这是基础性工程。一个人的认识从小时候的记忆,从教科书里获取的印象非常深刻,成年以后的世界观、方法论成型以后,再怎么掰也掰不回来了。所以我觉得民心相通人文交流任重而道远,要从基础性的工程做起,要着眼于历史,尤其是近代的历史,要拨乱反正,把西方那套思想、殖民主义的遗留要逐步的清除掉,才能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路漫漫其修远兮。
主持人
还有一些基础工作需要我们努力。在整个“一带一路”倡议当中体现了中国在进行全球互联互通当中的哪些新理念呢? [11:00]
嘉宾王义桅
首先这个“通”字就是“一带一路”的精髓,世界上经济发展也好,国家之间的冲突隔阂,民族之间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是不通造成的,刚才讲了痛则不通,通则不痛,所以“通”概括了“一带一路”的核心思想,我们讲“五通”嘛。当然这个通是互联互通,以前西方人搞的殖民主义、全球化,是他们跟他通,是落后国家跟发达国家通,就像《共产党宣言》里描绘的,是半开化、未开化的民族从属于文明的民族,是东方从属于西方,是农村从属于城市。你看西方自许自己是文明的,而这些被他殖民掠夺的说成是半开化未开化的民族,难道中国被鸦片战争打败是因为我们不开化?这就是一种话语的霸权。所以我们现在强调要通,是横向的互联互通,无论是设施上的互联互通,还是心灵上的平等交流,不是我以文明自居,你是野蛮的,你是未开化式的,可以说是思想上的奴役,所以改变这样的局面确实很难。
我们去中国周边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去走,发现他们经济基础很落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确实是西方的,它是一种二元结构,他们受的教育是西方的,羡慕的是西方,比如说哈萨克斯坦,他把首都从阿拉穆图移到了阿斯塔纳,阿斯塔纳是欧洲的城市,因为他觉得靠近欧洲了就是发达了,阿拉穆图底蕴更深厚,离咱们也更近,如果“一带一路”这样下去的话当时他就没有必要搬了,靠近中国才是靠近文明的,而不是靠近欧洲才是靠近发达的,所以这个想法就不一样了。
所以也就反映出了我们说的各种各样的交流,还有很多的基础性的工作,还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要跟西化的世界打交道,而不是跟西方打交道。刚刚开始。
主持人
您多次表示“一带一路”进入2.0版本,这该如何理解,对于您说的这个版本,我们会持续多久呢?
嘉宾王义桅
当然官方还没有2.0版本的说法,我当时为什么想到这个呢?这个峰会里面拉丁美洲的两个元首都来了,你说他是古代丝绸之路吗?他是“一带一路”一带一路沿线吗,如果不是新的版本的话,很难说这就是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啊,所以第一个含义叫做超越国家的丝绸之路这个含义,从历史从空间上都要超越,所以这就变成了全球性的合作倡议,全球之旅的抓手,我们开始提出来,这还没有想到有这么大的影响力,也没有想到西方特朗普、英国脱欧这一系列现象,所以这也是与时俱进的,根据时代的需要,相应世界各国的需求,所以我提2.0版的第一个含义是超越古代的丝绸之路。
嘉宾王义桅
第二个含义,我想空间上会延伸,比如延伸到北极、南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所以将来成为欧亚非,甚至是美洲在一起的大的全球性的合作,基本是涵盖全球。但是饭要一口一口吃,从古代丝绸之路先开始再不断扩展,中国说的开放包容,不排斥任何国家的参与。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吸引美国的参与,因为很多国家参与“一带一路”的时候还是担心美国反对,或者得罪美国,因为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首屈一指,可以说美国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的“邻国”,让他跟中国人,他心目中感觉他参与“一带一路”是跟着中国走了,他担心美国会不会报复他们,会影响一些合作,包括他的盟友。所以我们现在要争取美国的支持和参与,事实上美国公司、美国资金、美国技术、美国标准、美国人都已经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只是没有表态而已,但是现在我们正在争取,因为特朗普提出了1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仅说资金缺口,就是基础设施的经验、管理、标准等等,他都不是太先进,所以中国要参与美国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我们反过来讲能不能把“一带一路”引申到美国的中西部地区呢,就是特朗普当选的票舱呢?我觉得这是可以考虑的。
美国人还真是感兴趣的,我发表这个文章以后,美国两次派人来谈这个问题,中美共创“一带一路”2.0版,但是后来提出问题说还是叫“一带一路”,因为“一带一路”是你的,我跟你一起参与的话,老大的心态还是有点放不下这个身段,当时我跟他说咱们不叫“一带一路”2.0可以不可以,叫什么全球互联互通计划,叫什么国际联盟,或者国际开发署之类的,他说这个可以考虑。所以美国加入亚投行很大程度上也是心态放不下,但是实际上对美国都是有好处的,美国都在反思和批评奥巴马政府。
主持人
共赢发展是王道。
嘉宾王义桅
就像习近平说的太平洋足够大,可以容得下中美。像人类走向海洋,“一带一路”2.0版我们讲的是21世纪的海上丝绸之路,原来的海洋是海平面,就是运输的载体,今天是深海时代,几万米,人类都知道它吗?而且世界上71%都是海,71%里的70%,也就是地球的一半都是公海,国际海域,不是国家主权所拥有的,而这些地方大量的未开发。所以从广大的海域和深海,人类基本上一无所知,为什么中美不能共同探索呢?保护生态环境、新的资源、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河有水小河才满,世界发展了中美才能共赢,不要老是盯着你大了我小了,我老是顶着你的话两败俱伤,我觉得美国人比较务实,特朗普总统也没有那么多意识形态的偏见。这次“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据说他也派国际贸易代表来参加,我觉得也挺好,因为英法德都派了特别代表来参加,所以,我觉得中美还真是有冲突、有对抗,但是这不是主流,而且不仅是两国,世界都很难承担起他们冲突对抗的代价。合作共赢我觉得这是未来的出路,而世界很大,中美只是世界的一部分,不要觉得世界就是你的,是我的、是你的,是大家的,所以叫做人类命运共同体。
主持人
对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有什么样的期待吗?
嘉宾王义桅
太期待了,这跟我们办G20杭州峰会、金砖峰会还真不一样,因为那个是轮值主席国,以前办了很多次,而这个是第一届,不仅是第一届,连这个概念三年多前从无到有,变成了现在都在热议、关注的,这个还真是,你说有哪个国家在当今社会上有这么大的号召力,美国都没有这样的号召力,发展中国家第一次提出了一个合作倡议,引发了世界上广泛的参与,头一遭,对新中国、鸦片战争以来也是头一遭。以前有三个世界,那很大程度上是政治上、战略上的判断,也没有搞一个论坛,也没有搞这么一个机制化的方向在走,我们现在把双边的变成多边的。我们签署了那么多共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倡议,变成一个多边的,把这种倡议变成一种机制化的安排,未来可能每年都开,开完以后各个领域机制化成熟以后,将来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组织也未尝不可以啊,也有很多人提出这样的要求啊。
嘉宾王义桅
欧洲人说,我们欧洲一体化就是从互信开始,没有信任就没有办法合作。但是如果没有机制这个合作不可持续的,连夫妻结婚还领个结婚证呢,爱还要有保障呢,何况那么多国家来参与,要不要搞一个机制化的安排呢,这个说得还是有道理的。当然我们不能一刀切,不能像美国搞高标准的,从不同的领域功能性的先做起,比如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先搞起,从金融上,这次“一带一路”合作高峰论坛就是从融资、投资上搞一个机制,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现在国内老百姓也有误解,说中国是对外撒钱呢,实际上建设“一带一路”是全球市场融资,基础设施是几十万亿的缺口,中国是3万亿外汇储备,最多只能动用1万亿,而且外面还有很多像印尼其他的,不可能都投资基础设施,你能不能考虑长远的风险评估和收益的机制呢,所以这次重要是在这个上面突破,也消除一些疑虑,也给世界各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新的抓手和路线图。所以,我觉得确实很了不起。
主持人
预计会达成什么样的合作成果,会在哪些方面有所突破?
嘉宾王义桅
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前我要发布一个三年多进展的白皮书,因为很多国家不知道“一带一路”想干什么,已经取得那么多的成果,包括国内还不太明白,只是偶尔报道,但到底怎么样,没有系统的整体的打包的给你展示的,这是第一。
第二我们要发布一个声明,领导人圆桌会议要搞一个声明,这个声明要把这个成果集中出来,很多国家也签署跟中国共建“一带一路”的倡议,这也是重要的成果作为宣布的,还有作为投资、融资方面的倡议,机制化的安排,等等。所以,我觉得这个高峰论坛应该来讲是非常值得期待的,这也是第一届,开了一个很好的头,成功了一半,当然行百里者半九十,明年还要开、后年还要看,久久为功、步步为营,把“一带一路”的伟大事业最终取得成功。
主持人
随着“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不断深入,沿线国家或者说参与国家,他们在整个的全球治理,在问题解决上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嘉宾王义桅
我们强调共商、共建、共享,这个超越近代以来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那套以我为中心,零合博弈制造冲突对抗的模式。实事求是来讲,真正要共商、共建、共享,很多国家能力没有跟上,思想还没有准备好,机制也缺少抓手等等,所以我们现在“一带一路”某种程度上要倒逼一些国家的改革,比如我们在非洲五个国家试点“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旁边国家眼红也想参与,但是他要么动乱、要么腐败、要么政党林立、要么没准备好,所以现在你要想参与可以,但是你得要去改革。
嘉宾王义桅
比如说非洲领导人到中国来,我让他们坐高铁到天津参观,领导人都以为飞机是等我的、汽车、火车都是等我的,结果到了以后高铁跑了,这班坐不了,只能换票重新改签,高铁不认人的,这他感觉到,看样子我们的生活习惯要改一改了。肯尼亚总统到中国来,中国发展这么快,坐了中国的高铁以后真是竖大拇指,回去以后按照中国的开发区、工业园区的思路,蒙巴萨港、区、铁、路、贸五位一体的模式在建,他说我们把蒙巴萨建立好,铁路修好,通到乌干达、埃塞比亚等等,我们会成为一个非洲的长三角,蒙巴萨就成为中国的上海,这个讲得很清楚,通了以后我就坐那数钱就好了,因为那边都没有出海口,索马里又不稳定,郑和就到过那个地方,他历史记忆很深厚的。所以他思路很清楚,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他想学习,他每三个月到现场办公,看看港口建设怎么样,督促这些官员不要消极怠慢,落实。所以这个月底,我们蒙内铁路就要通车了,这就是中国经验在非洲的相互的体现,所以他们也在学习,也在倒逼他们的改革。
嘉宾王义桅
当然我们也倒逼国际层面上的改革,像亚投行成立以后,世行、亚行再不改革不行了,这么低效、腐败、官僚,又是美国、日本控制,这可以说是一种鲶鱼效应,推动各国共同进步,所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办完以后,我觉得更多国家会羡慕,我还犹豫什么,而且我为什么要搭这个快车。尤其像周边邻国,像越南,咱们知道以前美国搞了一个TPP,忽悠的以为他在那个俱乐部,后来美国TPP不玩儿了,还得跟中国搞互利胡同,搞经济合作。而且美国还对他搞颜色革命的,所以想来想去,我觉得还是比较实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互联互通、经济建设,这都是有利于各个国家,包括印度政府有各种各样的想法,克什米尔地区巴基斯坦说克什米尔是它的,但是他的东北邦,地方要发展经济要就业。所以“一带一路”提出以后把中国的地方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地方合作推动起来了,像中欧班列为代表的,这个很好把国家的很多意识形态、国家安全、地缘政治的考虑,地方领导人很务实,包括中美之间,像习主席去州长家作客,地方推动国家层面上的合作,我觉得这是“一带一路”重要的思路。
主持人
所以民心相通也显得非常重要。
嘉宾王义桅
要接地气,要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前是中国制造,中国制造的产品运向世界各地,现在是中国建造,不仅是中国建造,不仅是产品走向他们,而且中国的项目、中国的经验、中国的标准、中国的服务都走向他们。
主持人
中国该如何讲好我们自己的故事呢?
嘉宾王义桅
我刚才讲“一带一路”提出来以后,给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巨大的舞台,从“一带一路”本身的说文解字刚才已经说了,蕴含了大量的中国文化和中国发展经验。其次在做法过程中,我们正在编“一带一路”的教材,比如说我们外文局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关键词,你说工业园区、经济带他听都没听说过,我们耳熟能详的事情他们不太清楚,所以能不能编一些教材,这些教材可以有一些案例,比如像哈佛MBA的教程一样,我们把工业园区怎么建的一些成功的案例编到教材里面,培训他们,把我们一些退休官员做他们培训学院的院长或者老师,可以发挥预热。然后进他们字典,包括网上的,还有就是教科书,进入他们的小学课本,让他们都知道有丝绸之路、有“一带一路”,还有博物馆等等,我觉得这是讲好中国故事非常鲜活的,包括刚才讲的作家、记者、学者、考古学家,都到那现场去采风,一起讲好共同的故事,不光是中国的故事,丝绸之路不光是中国,“一带一路”也不光是中国的,所以我们要记住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姓“共”,不是国民党,不姓“国”,所以共同的关切、共同的身份、共同的愿景,而不光是讲的国家,你的我的,“一带一路”是我们的,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我觉得这是讲好中国故事最大的地方,讲我们的故事,我们的过去,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未来,讲咱们的。 [11:25]
主持人
“我们”这个词特别好,是大家共赢发展上的我们的目标。非常感谢王所长为我们带来的分享,谢谢您。今天节目就是这样的,感谢您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