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中华十大财智人物、棉絮画传承大师、著名国画家李福堂
西部决策网-西部大开发 (记者李乃斌)今年75岁的李福堂,是陕西凤翔人,现居北京。早年拜棉絮画创始人陈步澜为师,学习创作棉絮画。40年来,他和学生们一起挚着地传承着祖国的传统文化,精心致力于棉絮画的传承与创新事业,并将祖国这一工艺美术传承发扬光大,摸索出了一条棉絮画创新发展的新路径,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此,西部大开发杂志社记者专访了中国十大财智人物、棉絮画传承大师、著名国画家李福堂先生。
记者:李老师,陕西的棉絮画是怎样成长起来的,你能谈谈当时的发展情况吗?
李福堂:好。棉絮画是我的姨夫陈步澜,“文革时期”在河北下放劳动时,根据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和有关资料,经过多年反复研究实践,终于在1970年成功创作出了既带有民间艺术色彩,又有中国画双重表现力的画种“棉絮画”。后来,我的老师陈步澜把这种画的技艺,从他的老家保定带到了西安,从此陕西才有了棉絮画这种画种。
记者:你能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时间开始学习棉絮画的吗?
李福堂:行。我是从1975年开始,在我姨夫陈步澜手把手的教导下,开始学习制作棉絮画的,经过一年多的研究和创作,自已的作品才问世。从此,我便走上了棉絮画的传承创作之路。
记者:据了解,延安市曾聘请你办起了棉絮画加工厂,请你谈谈当时延安工艺美术厂的发展情况。
李福堂:1982年,在延安市政府的支持下,市上办起了延安荟萃工艺美术厂,我担任厂长,招收待业青年50余人,开办起了第一期棉絮画学习班。当时,工艺厂由于安置延安待业青年有功,被评为市上先进单位。那年秋天,时任劳动人事部部长的何光,在陕西省劳动人事厅厅长王崇昌的陪同下专程来到荟萃厂,考查后还题了词。1984年8月,“棉絮画”随陕西省代表团在北京参加召开的全国劳动就业成果展,展会期间,中央领导习仲勋、康克清、陈幕华、郝建秀等到展会参观并祝贺。当时的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陕西电视台、西安电视台等中央、地方媒体先后报道了200多次,从那以后,陕西的棉絮画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记者:你由延安调到陕西省中桥总公司是因为棉絮画吗?
李福堂:是的。棉絮画在西安发展起来后,1986年4月,我在延安群众艺术馆举办了第一届棉絮画展。1986年10月1日,应邀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举办了第二届延安棉絮画展。当时在西安引起了轰动,画展期间我与陕西省中侨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后,我被调到中侨公司,组建陕西省中侨总公司工艺品中心,任总工艺师并招收学徒。1987年办起了西安第一届棉絮画培训班,培养了好多棉絮画传承人才。
记者:据你的学生说120余副棉絮画被新加坡收藏,有这事儿吗?
李福堂:有。那是1987年下半年,由中侨公司与新加坡百胜楼梁文贵先生协商,在新加坡举办棉絮画和兵马俑展览。中侨公司买断了延安荟萃工艺厂一部分棉絮画,加上中侨公司自己制作的共有120余副棉絮画,于1988年2月15日,在新加坡百胜楼展出,盛况空前。2月17日,新加坡新民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并称之为“世界之奇”、“东方立体国画”。此后,120余副棉絮画全部由梁文贵先生和百胜楼收藏。
记者:据有关部门介绍,你曾把自已创作的棉絮画“巨龙腾飞”赠送给了第十一届亚运会。从那以后,你和学生们还多次举行画展,你觉得棉絮画在国内的前景如何?
李福堂:1990年5月,我把创作的棉絮画“巨龙腾飞”赠送给第十一届亚运会组委会,被收藏于奥林匹克中心,并由袁伟民代表组委会为我颁发了证书。我应邀出席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1998年4月,在文化部和中宣部领导的关怀下,80余幅棉絮画在国家最高美术殿堂《中国美术馆》展出。国家领导人王炳乾、许嘉璐、蒋正华、上将李九龙、老红军王定国、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副书记王巨才、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会长金紫光等出席开幕式,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作了大篇幅的宣传报道,新华社还发了专稿,首都艺术界对棉絮画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此后,中央电视台专门为其录制两部专题片《关中异彩访棉画》和《中国一绝》在全国播放,引起了强烈反响,棉絮画发展的前景是很广阔的。
记者:棉絮画既要传承,又要创新,你作为棉絮画的传承大师,可以说是弟子众多,创作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您对传承棉絮画这种传统文化事业,今后有什么期望吗?
李福堂:现在,我在延安、西安两地的学生就有100余人,学生人数还不断在增加。近几年来,学生们创作的棉絮画先后在全国展出并获各种大奖,影响力大,学生们这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值得赞扬。2009年12月,由于我和学生们在棉絮画创作中成绩突出,我被评选为“中华十大财智人物”。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的颁奖大会上,获奖理由是这样写的:“饱受民间艺术滋养,工笔虎饮誉当代画坛。独树一帜的“棉絮画”意境悠远。花甲之年移师京城,艺术道路越走越宽,在继承与创新中孜孜以求,技法品格均臻完美,堪称德艺双馨的丹青妙手,财智双全的时代英才。”
如今,在我的学生许辉、李海红、咸辉、胡卫兵等众多人共同努力天下,棉絮画不但在传统上有了发展,而且在技法上更有了创新。现在的棉絮画,不但有传统的中国画表现技法,而且有了类似双面绣形式的沙影棉絮画和摄影式棉絮画及表现传统青花瓷式的棉絮画。用一把染了色的棉花,可以把人物、动物、花鸟表现的淋漓尽致,以假乱真,让过目者叹为观止,棉絮画能有这么神奇的表现技法,是我们几十年来努力探索的结果。我忠心的祝愿棉絮画取伪从真,尊重其发展历史,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成为我国工艺美术界的一只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