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岸绿又见鱼 申城“万名河长”领衔全民治水显成效

2017-11-27 11:06:32 来源:东方网
      11月27日报道: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自去年以来,上海明确提出开展城乡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目标是到今年年底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2017年即将过去,全市中小河道综合整治能否交出令人满意的答卷?

  “一河一策”实施万名河长全覆盖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意见》要求,全国各地要在2018年年底前全面建立河长制,上海在今年1月发布《关于本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方案》(下文简称《实施方案》)中明确,要提前一年完成这一目标。

  统计显示,本市共有河道43424条(段)、湖泊40个、其他河湖5170个、小微水体55864个,河湖水面率为9.72%。全市河湖河长也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镇三级河长体系全面建立,三级河长制办公室全面成立,全市共7781名领导干部担任各级河长。其中,党政领导1703名,村居干部5446名,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等632名,覆盖本市所有河湖、小微水体。此外,各区结合实际探索设立民间河长、河道监督员等3441人。也就是说,本市共有1万多名河长,全面启动“一河一档、一河一策、一河一长“的闭环式整治监管模式。



  图片说明:上海市河长制办公室主任、市水务局局长白廷辉在中国上海“在线访谈”节目中

  “河长制就是责任制。”上海市河长制办公室主任、市水务局局长白廷辉,11月14日做客中国上海“在线访谈”节目时表示,各级河长是河湖管理和保护的第一责任人,对其所负责河道履行管、治、保“三位一体”的职责。其中,“管”就是要承担河道的管理责任,由承担间接责任转变为承担直接责任;“治”就是要协调推进河道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特别是污染源的整治,确保任务落实;“保(养)”就是要协调监督河道的清淤疏浚、保洁、维修养护等日常工作,确保各项长效措施落到实处。

  中心城区水质全面达标市民百姓生活环境提升

  相关制度设立了,成效如何?老百姓最有发言权,他们最大的感受就是,曾经黑臭的河道变清了,生活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记者在基层采访中发现,各区在中小河道整治的同时,把“五违四必”、美丽家园美丽乡村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有效提升了市民百姓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图片说明:整治后的浦锦街道丰收村一角

  今年71岁的金林芳是闵行区浦锦街道丰收村三组的村民,原本一心期待老房拆迁的她对河道整治比较抵触;当看到村里整治后的样板河道和路段后,金阿姨主动配合拆违,并做起左邻右舍的思想工作。现在,丰收村内原本淤积的河道水系沟通成为“活水”,还新建了31座亲水平台、16.9公里护岸、9.1万平方米绿化工程。“环境这么好,就像住在公园里,我们也不想动迁了。”金林芳喜笑颜开。

  位于嘉定区徐行镇太安路西侧的南赵村,河道两边刚建的不锈钢栏杆反射着阳光,对岸护坡上则是一片绿意盎然。顺坡而下,紧挨亲水平台最后一级台阶,停靠着一艘小船。村民有的坐在门口晒太阳,有的蹲在河边处理刚收割完的黄豆,一派屋舍俨然的景象。令人难以想象的是,就在几个月前,这里的空气还曾因为河道污染而弥漫着臭气。今年80多岁的南赵村村民赵宝坤高兴地说,又回到以前了,河里的水干干净净,能下河捞鱼了。

  据了解,截至11月中旬,上海完成河道整治1622公里,占总任务量的92%;根据10月监测数据,水质达标比例为93%,中心城区水质已全面达标。(记者黄丽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