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李景南
访谈现场

访谈现场
访谈简介
简介: 2018年4月4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景南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以“完善大病保险制度助力健康中国”为主题,与网友互动交流。敬请关注!
访谈背景
在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报告中,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再次被提上议程,其中明确要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未来大病保险制度还应在哪些方面进行完善?面对近年来国内消化道恶性肿瘤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呈年轻化趋势,应如何提高早期肿瘤的发现率,及早预防?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景南详细为您解读。
访谈回放
主持人
大家好!这里是人民网视频访谈,我是许博。恶性肿瘤已经成为我国第一大致死性疾病,在肿瘤病发致死的五大肿瘤当中其中有三种都是消化道恶性肿瘤,今天在直播间我们也非常荣幸地邀请到了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景南,欢迎您。[13:42]
李景南
大家好!非常高兴来到人民网访谈室。[13:43]
主持人
开篇的时候我们说了五大恶性肿瘤当中其中三大恶性肿瘤都与消化道有关的,这个可能跟我们每个人每天的生活习惯都是息息相关的,为什么现在消化道肿瘤复发的形式呈年轻态的趋势呢?能不能先给我们整体回顾一下发展情况。[13:44]
李景南
为什么刚才我们说在最常见的五大肿瘤里三种是消化道肿瘤,其实这三种是我们最常见的: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人体的消化道从口腔到食管到胃到小肠、结肠,最后排出体外,这是食物进食、消化、吸收的一个重要管道器官,为什么最近我们说消化道肿瘤呈升高的趋势?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我们国家是以美食为主的国家。有很多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就会影响到肿瘤发生的情况。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如果说经常吃一些偏烫的食物,过烫的东西先到达食管,在反复刺激情况下可能就会出现食管癌的情况。包括很多人有便秘、腹泻,可能也会出现结肠肿瘤的情况。[13:49]
主持人
这些都会容易造成食管癌或者结直肠癌的发生。您说到过烫的食物,我们在生活当中可能中国人比较喜欢饮茶,茶一定要以烫的时候口感为最佳,按您这么说的话,如果按饮烫的热茶,这样的习惯容易造成我们消化道发生癌变的可能?[13:49]
李景南
是有这种可能。但是有一个问题,过烫的食物要看你吃下去以后对食管的刺激,因为我们平时饮茶是小口,不是大量喝。而我们有时候吃过烫食物有这种经验,一口没注意咽下去,会觉得这里有点烧,那时候已经对食管造成损伤了。所以我们说过烫过热食物,第一体积比较大,第二对食管造成损伤你有感觉,我们小量的喝水问题不大。[13:50]
主持人
我们有时候不太注意吃了一口东西忽然咽下去了感觉食道这稍稍有灼热感,那这个时候是对它已经造成影响了吗?[13:51]
李景南
对,已经对食管黏膜产生影响了。[13:51]
主持人
所以出现这个症状的时候我们就要小心了,如果是一口误食那还好,下面就要避免在这么烫的时候进入口中,如果是这样的一个状态,有一个延展性可能会引起更大的损伤。[13:51]
李景南
没错,因为有些人很喜欢吃烫的东西,反反复复刺激造成反复的炎症。[13:52]
主持人
这就是一个问题,其实我们一直在探讨一个程度的问题,究竟什么样的一种感觉是对我们的消化道黏膜造成了损害了,可能比较习惯于经常吃过热食物的人,已经习惯了这种热度,消化道对此也有适应性,当你不断的吃过烫的时候,消化道没有过热的灼烧感了,这个时候如何辨别是否对我们人体造成损伤了?[13:52]
李景南
我们经常碰到这种情况,因为他到最后只是没有感觉,但是同样的食物,食管黏膜对刺激,过烫的食物都会造成损伤,只是你没有感觉到,这更可怕,所以我们不要养成吃过烫过热食物的情况,一旦形成这种情况他没有感觉就会给后续症状带来影响,包括饮酒、吃辛辣的食物,酒类、辛辣食物不管对食管黏膜造成损伤,对胃黏膜也会造成损伤,这种反复刺激就是引起肿瘤的条件之一。[13:53]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了过热食物对于消化道的灼伤,还有什么其他原因造成现在发病率逐渐呈现年轻化上升的态势吗?[13:53]
李景南
其实肿瘤的发生是非常复杂的过程,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说消化道肿瘤占了前十位最主要的肿瘤的位置,因为食物的刺激对人体是直接的刺激。此外,肿瘤发生还有很多间接的原因,比如胃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里有一种细菌叫幽门螺旋杆菌这就是一种致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第二,现在认为结直肠癌的发生和高脂饮食和吃过多的牛羊肉,和蔬菜少,都有关系。第三,现在认为基因的改变,现在很多环境的改变,基因的变化,也是肿瘤发生的原因,所以肿瘤的发生是多种原因的,肿瘤发生率增加可能还是因为各种饮食习惯的改变,包括环境的改变。[13:56]
主持人
一方面是饮食习惯,一方面是外部环境,都造成综合性的事情发生。在生活当中,既然这么高发,态势又呈年轻化,每个人可能都应该引起注意了,应当怎么样预防呢?[13:57]
李景南
其实肿瘤的预防是非常复杂的话题,也是我们所有医生致力于做的事情,习总书记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我们希望大家在不得病的时候预防。[13:57]
主持人
上医治未病。[13:58]
李景南
对,上医治未病,不要等到有病了甚至晚期肿瘤了再来看病。所以预防来说我们有条:第一,我们现在针对很多肿瘤的高发因素,我们尽量避免,包括一些生活习惯的改变,不要吃过烫的食物,还有我们国家有一个食管癌的高发区,一直在国际上都有名的,就是河南林县,这个地方就明确了食管癌为什么高发?就是因为吃腌制的食物。腌制的食物含有亚硝酸盐,这是一个明确的致癌物,所以像这种有明确病因的,有明确地域性的,这种生活习惯就一定要改,改了以后就能有明显的指标下降。第二,我们建议有健康的生活习惯,因为现在大家压力都非常大,在压力大的情况下,这种饮食一定要注意吃一些容易消化的,尽量避免暴饮暴食,尽量避免不干净的饮食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状态。[13:59]
主持人
我还看到这样的报道,如果在一家人当中有一个人得了消化道恶性肿瘤,全家人都应该集体做检查更多关注这方面,这样的判断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14:00]
李景南
其实这个有一定科学道理,我们说整个消化道的肿瘤来说,以结肠癌为例,它的遗传性只占25%,我们说并不是确切遗传的,只是有遗传倾向,而食管癌、胃癌这种遗传倾向不足10%,所以一个家庭如果有肿瘤的家族史,确确实实发生率增加,危险性增加,但是不是肯定100%的增加。而我们说这个遗传性只局限于一级亲属,夫妻之间不算。[14:01]
主持人
一方面可能会带有一定的遗传性,另外一方面根据您所说的,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是息息相关的,可能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容易造成这样的病因的诱导性。[14:01]
李景南
没错,如果直系亲属有肿瘤,我们说从遗传倾向有易感的因素。如果家庭有一个比如说得食管癌,其他成员也容易得,包括夫妻之间,这可能是生活习惯的瑕疵性,比如吃共同的食物,共同的生活习惯,都喜欢吃烫的、腌制的东西,可能就和这个有关系,不是遗传性的问题了。[14:01]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了发病的原因和生活中如何预防,现在问题来了,万一说我想检测一下我是不是有消化道恶性肿瘤隐藏的现象,我该在生活当中做什么样的检测能更好的预防和发现它呢?[14:02]
李景南
今天谈的消化道肿瘤,作为消化系统还有两大肿瘤,肝癌和胰腺癌,这个早期发现早期预防不太容易,为什么?这个是靠影像学的诊断,长不大你看不到,而我们说的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是能预防的,为什么能预防呢?因为它有癌前病变。我们以结直肠癌为例来说,我们现在认为做肠镜发现一个息肉,这个息肉我们认为就是癌前病变,如果把比较大的息肉切除就不会变癌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消化道的肿瘤,包括食管、胃、结肠有两大法宝:胃镜、结肠镜,通过这两个内镜的检查能把很多早期病变甚至是癌前病变能发现,发现以后,比如说你做了结肠镜,发现了息肉,这个息肉还比较大,或者超过一公分,我给息肉切除,这个时候我们就能预防肿瘤的发生了。[14:03]
主持人
刚才提到预防,可能通过一些筛查手段可以很好地来发现它,根据我们已经做过的工作经验来推断,有什么更好的手段或者方式可以达到更直接有效的效果吗?[14:04]
李景南
我们国家是胃癌的高发区,胃癌一般占到第二位或者第三位,胃癌现在有很多的原因,对于胃癌在全国的消化圈我们要发现一例早癌,所谓早癌就是没有任何症状,我们做胃镜下去以后并不是肿瘤长大了出血了,可能只是黏膜轻微的隆起,或者黏膜轻微的颜色改变,如果不注意可能就忽略了,所以我们借助一些特殊的技术,包括染色、放大,把普通的胃镜放大探头,就能发现很多没有变成癌但是马上变成癌的早期病变,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内镜下切除以后就能阻止肿瘤的发生,这是很好的技术,现在国家也在积极的推广中。但是有一个问题,这没有任何症状表现。[14:05]
主持人
那我为什么做这样的检查,该如何判断?[14:05]
李景南
所以这就是筛查的作用。大家知道过去我们国家胃癌多,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例结肠癌多,为什么?还是和人种和饮食的关系,而美国现在结肠癌发病是下降趋势,而我们国家结肠癌是上升趋势,十几年前第五位,现在发病率上升到第三位,为什么美国是下降趋势?他启动了一个全国的筛查方案,这个筛查方案就是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因为肿瘤都是发生在年龄大的,50岁以上人群不管男女有没有症状,一定要做一次肠镜的检查。这个筛查的费用由国家出的。他发现这个筛查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肿瘤,就是要发现有没有结肠的息肉,如果息肉切除了就能预防肿瘤的发生。所以在启动这个之前,这是医学推论,但是现在经过20多年以后,结肠癌的发病率确确实实以每年2—3%的比例在下降,很多的癌前病变都阻断了,而我们国家现在结肠癌为什么持续高发?就是我们确实达不到50岁以上人群每个都来做肠镜的条件。[14:06]
主持人
您提到这个就谈到医改方案了,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的水平,您如何看待呢?[14:13]
李景南
我们在医院接触很多病人,大病确确实实国家要给予支付,否则很多大病病人由于缺乏经费就没法进一步治疗。第二方面,我觉得国家的投入应该更多的侧重于预防和筛查,就像这次国务院重组以后,我们的卫计委改成了卫生健康委员会。从国家层面就把人民整体健康素质提到首位。所以我们对于得病的病人尤其得大病的病人给予关注,但是更多要放在前面,就像过去卫计委所说的重口前移,就是医未病,所以对于筛查和预防的情况国家还要给予投入,这样我们才能不让他发生大病。[14:14]
主持人
所以您还是觉得健康主要在于预防,预防这个角度来看,可能对于一些这样的筛查,从政府出的手段,来给百姓带来更多的福利,这是改变我们有些态势,走向更为不好的趋势是一个很有利的手段。[14:14]
李景南
没错,是这样,我们以筛查为例,得了晚期肿瘤,治疗效果是不好的,也不尽人意,这和疾病状态有关,不管你投入多少钱到最后可能也很遗憾,没法挽留病人的生命,但是如果你要在早期发现了这种情况,包括我们刚才说的胃癌的早期发现,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的发现,都可以预防肿瘤的发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做起来我们临床上确确实实想做,但是有很大的困难,我们两大法宝是胃镜和肠镜,但是做起来有一定痛苦和创伤性,所以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健康人来说,让他接受这个检查是有一定困难,而这个困难就是我们的宣教不够,因为对于这种必要性和优点、优势大家了解的不太够,所以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健康体检中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我们要做胃肠镜检查,我自己什么症状都没有,这是他自己的改变,这需要国家层面的宣教。
第二,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而对于50岁以上的人都按美国那样要求,都来做一个胃肠镜检查,我估计全国消化科医生都不用看病人了,光这些也接收不了,所以每个国家还是有每个国家的差异。据我们所知,在地市级的卫生部门来协调做的筛查,现在有天津、上海、广东,在不同地区,也不是全市的,而是在不同地区做过相关的筛查工作,但是确确实实是收效很大的。[14:16]
主持人
其实健康中国战略不仅一方面是国家政策上的关注、支持、科普教育的推广,另一方面还有我们自身的努力。可能自身也要完善,刚才您也从国家政策角度给我们说了筛查这方面的方向。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有哪些方面更多的关注于早期的预防呢?[14:16]
李景南
其实我觉得个人预防首先要有健康意识,第一,我们生活压力比较大,生活习惯很多不可能由我们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吸烟、喝酒、吃过烫的食物、辛辣的食物,包括吃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第二,一定要劳逸结合,要做一个调理,现阶段只要有事业、有成就的人都是压力非常大,拼出来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为了事业,第二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病倒了再去注意就晚了,所以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14:17]
主持人
您说了一个年龄阶段,50岁以上必须要做筛查的年龄。刚才我们也提到,在现阶段提到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展态势,逐渐是年轻化的趋势,是不是不到50岁就可以不用做胃肠镜的检查,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就可以高枕无忧呢?[14:17]
李景南
这也是我们在最近研究的一个方面。其实50岁这个界限是欧美国家定的,但是这个界限适合不适合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没有数据支撑。再有,我们国家的肿瘤发病率,还是以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为例,我们小于40岁的早期肿瘤比欧美国家要多,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恶性程度比较高,愈后很差,所以这部分特殊人群我们还是应该关注,不是说不到50岁就可以不做了,一定要根据个人的症状,如果发现有胃不舒服、大便形状改变,还是应该积极做检查的。[14:18]
主持人
早期的时候没有任何症状。[14:18]
李景南
是。年轻的,小于40岁的肿瘤发生情况,确确实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我们现在也在致力于研究是不是早期的肿瘤病人有哪些基因的改变,如果发现他有基因异常就能建议他赶快做胃肠镜看看。[14:19]
主持人
有一些先兆性的态势发生就可以有判断性的衡量。[14:19]
李景南
这种情况还需要很多研究,其实对于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发病的趋势来说,一个是现在医疗条件好了,有部分病人确确实实有一定家族遗传的倾向,这个倾向我们临床上建议,如果你的一级亲属里面有40岁以前得肿瘤的,你六七十岁父母患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如果要是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确确实实有40岁之前年轻发病肿瘤的,这部分人群是高危人群,确实需要筛查。
第二,有很多人确确实实有很多不良习惯,包括我们刚才说的饮食习惯,有高危因素,也应该作为筛查,这个我们建议你有不舒服一定做一个胃肠镜看看,一个肿瘤的发生一般要经历5到10年的时间,不是说今天没事儿过上一两年就得肿瘤了,所以要不舒服,尽早做一个胃肠镜检查,如果没有问题,至少五六年之内你就不是会得肿瘤的高危人群了。[14:20]
主持人
一方面可能会带有一定的遗传性,另外一方面根据您所说的,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是息息相关的,可能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容易造成这样的病因的诱导性。[14:01]
李景南
没错,如果直系亲属有肿瘤,我们说从遗传倾向有易感的因素。如果家庭有一个比如说得食管癌,其他成员也容易得,包括夫妻之间,这可能是生活习惯的瑕疵性,比如吃共同的食物,共同的生活习惯,都喜欢吃烫的、腌制的东西,可能就和这个有关系,不是遗传性的问题了。[14:01]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了发病的原因和生活中如何预防,现在问题来了,万一说我想检测一下我是不是有消化道恶性肿瘤隐藏的现象,我该在生活当中做什么样的检测能更好的预防和发现它呢?[14:02]
李景南
今天谈的消化道肿瘤,作为消化系统还有两大肿瘤,肝癌和胰腺癌,这个早期发现早期预防不太容易,为什么?这个是靠影像学的诊断,长不大你看不到,而我们说的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是能预防的,为什么能预防呢?因为它有癌前病变。我们以结直肠癌为例来说,我们现在认为做肠镜发现一个息肉,这个息肉我们认为就是癌前病变,如果把比较大的息肉切除就不会变癌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消化道的肿瘤,包括食管、胃、结肠有两大法宝:胃镜、结肠镜,通过这两个内镜的检查能把很多早期病变甚至是癌前病变能发现,发现以后,比如说你做了结肠镜,发现了息肉,这个息肉还比较大,或者超过一公分,我给息肉切除,这个时候我们就能预防肿瘤的发生了。[14:03]
主持人
刚才提到预防,可能通过一些筛查手段可以很好地来发现它,根据我们已经做过的工作经验来推断,有什么更好的手段或者方式可以达到更直接有效的效果吗?[14:04]
李景南
我们国家是胃癌的高发区,胃癌一般占到第二位或者第三位,胃癌现在有很多的原因,对于胃癌在全国的消化圈我们要发现一例早癌,所谓早癌就是没有任何症状,我们做胃镜下去以后并不是肿瘤长大了出血了,可能只是黏膜轻微的隆起,或者黏膜轻微的颜色改变,如果不注意可能就忽略了,所以我们借助一些特殊的技术,包括染色、放大,把普通的胃镜放大探头,就能发现很多没有变成癌但是马上变成癌的早期病变,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内镜下切除以后就能阻止肿瘤的发生,这是很好的技术,现在国家也在积极的推广中。但是有一个问题,这没有任何症状表现。[14:05]
主持人
那我为什么做这样的检查,该如何判断?[14:05]
李景南
所以这就是筛查的作用。大家知道过去我们国家胃癌多,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例结肠癌多,为什么?还是和人种和饮食的关系,而美国现在结肠癌发病是下降趋势,而我们国家结肠癌是上升趋势,十几年前第五位,现在发病率上升到第三位,为什么美国是下降趋势?他启动了一个全国的筛查方案,这个筛查方案就是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因为肿瘤都是发生在年龄大的,50岁以上人群不管男女有没有症状,一定要做一次肠镜的检查。这个筛查的费用由国家出的。他发现这个筛查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肿瘤,就是要发现有没有结肠的息肉,如果息肉切除了就能预防肿瘤的发生。所以在启动这个之前,这是医学推论,但是现在经过20多年以后,结肠癌的发病率确确实实以每年2—3%的比例在下降,很多的癌前病变都阻断了,而我们国家现在结肠癌为什么持续高发?就是我们确实达不到50岁以上人群每个都来做肠镜的条件。[14:06]
主持人
您提到这个就谈到医改方案了,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的水平,您如何看待呢?[14:13]
李景南
我们在医院接触很多病人,大病确确实实国家要给予支付,否则很多大病病人由于缺乏经费就没法进一步治疗。第二方面,我觉得国家的投入应该更多的侧重于预防和筛查,就像这次国务院重组以后,我们的卫计委改成了卫生健康委员会。从国家层面就把人民整体健康素质提到首位。所以我们对于得病的病人尤其得大病的病人给予关注,但是更多要放在前面,就像过去卫计委所说的重口前移,就是医未病,所以对于筛查和预防的情况国家还要给予投入,这样我们才能不让他发生大病。[14:14]
主持人
所以您还是觉得健康主要在于预防,预防这个角度来看,可能对于一些这样的筛查,从政府出的手段,来给百姓带来更多的福利,这是改变我们有些态势,走向更为不好的趋势是一个很有利的手段。[14:14]
李景南
没错,是这样,我们以筛查为例,得了晚期肿瘤,治疗效果是不好的,也不尽人意,这和疾病状态有关,不管你投入多少钱到最后可能也很遗憾,没法挽留病人的生命,但是如果你要在早期发现了这种情况,包括我们刚才说的胃癌的早期发现,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的发现,都可以预防肿瘤的发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做起来我们临床上确确实实想做,但是有很大的困难,我们两大法宝是胃镜和肠镜,但是做起来有一定痛苦和创伤性,所以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健康人来说,让他接受这个检查是有一定困难,而这个困难就是我们的宣教不够,因为对于这种必要性和优点、优势大家了解的不太够,所以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健康体检中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我们要做胃肠镜检查,我自己什么症状都没有,这是他自己的改变,这需要国家层面的宣教。
第二,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而对于50岁以上的人都按美国那样要求,都来做一个胃肠镜检查,我估计全国消化科医生都不用看病人了,光这些也接收不了,所以每个国家还是有每个国家的差异。据我们所知,在地市级的卫生部门来协调做的筛查,现在有天津、上海、广东,在不同地区,也不是全市的,而是在不同地区做过相关的筛查工作,但是确确实实是收效很大的。[14:16]
主持人
其实健康中国战略不仅一方面是国家政策上的关注、支持、科普教育的推广,另一方面还有我们自身的努力。可能自身也要完善,刚才您也从国家政策角度给我们说了筛查这方面的方向。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有哪些方面更多的关注于早期的预防呢?[14:16]
李景南
其实我觉得个人预防首先要有健康意识,第一,我们生活压力比较大,生活习惯很多不可能由我们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吸烟、喝酒、吃过烫的食物、辛辣的食物,包括吃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第二,一定要劳逸结合,要做一个调理,现阶段只要有事业、有成就的人都是压力非常大,拼出来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为了事业,第二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病倒了再去注意就晚了,所以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14:17]
主持人
您说了一个年龄阶段,50岁以上必须要做筛查的年龄。刚才我们也提到,在现阶段提到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展态势,逐渐是年轻化的趋势,是不是不到50岁就可以不用做胃肠镜的检查,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就可以高枕无忧呢?[14:17]
李景南
这也是我们在最近研究的一个方面。其实50岁这个界限是欧美国家定的,但是这个界限适合不适合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没有数据支撑。再有,我们国家的肿瘤发病率,还是以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为例,我们小于40岁的早期肿瘤比欧美国家要多,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恶性程度比较高,愈后很差,所以这部分特殊人群我们还是应该关注,不是说不到50岁就可以不做了,一定要根据个人的症状,如果发现有胃不舒服、大便形状改变,还是应该积极做检查的。[14:18]
主持人
早期的时候没有任何症状。[14:18]
李景南
是。年轻的,小于40岁的肿瘤发生情况,确确实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我们现在也在致力于研究是不是早期的肿瘤病人有哪些基因的改变,如果发现他有基因异常就能建议他赶快做胃肠镜看看。[14:19]
主持人
有一些先兆性的态势发生就可以有判断性的衡量。[14:19]
李景南
这种情况还需要很多研究,其实对于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发病的趋势来说,一个是现在医疗条件好了,有部分病人确确实实有一定家族遗传的倾向,这个倾向我们临床上建议,如果你的一级亲属里面有40岁以前得肿瘤的,你六七十岁父母患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如果要是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确确实实有40岁之前年轻发病肿瘤的,这部分人群是高危人群,确实需要筛查。
第二,有很多人确确实实有很多不良习惯,包括我们刚才说的饮食习惯,有高危因素,也应该作为筛查,这个我们建议你有不舒服一定做一个胃肠镜看看,一个肿瘤的发生一般要经历5到10年的时间,不是说今天没事儿过上一两年就得肿瘤了,所以要不舒服,尽早做一个胃肠镜检查,如果没有问题,至少五六年之内你就不是会得肿瘤的高危人群了。[14:20]
主持人
一方面可能会带有一定的遗传性,另外一方面根据您所说的,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是息息相关的,可能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容易造成这样的病因的诱导性。[14:01]
李景南
没错,如果直系亲属有肿瘤,我们说从遗传倾向有易感的因素。如果家庭有一个比如说得食管癌,其他成员也容易得,包括夫妻之间,这可能是生活习惯的瑕疵性,比如吃共同的食物,共同的生活习惯,都喜欢吃烫的、腌制的东西,可能就和这个有关系,不是遗传性的问题了。[14:01]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了发病的原因和生活中如何预防,现在问题来了,万一说我想检测一下我是不是有消化道恶性肿瘤隐藏的现象,我该在生活当中做什么样的检测能更好的预防和发现它呢?[14:02]
李景南
今天谈的消化道肿瘤,作为消化系统还有两大肿瘤,肝癌和胰腺癌,这个早期发现早期预防不太容易,为什么?这个是靠影像学的诊断,长不大你看不到,而我们说的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是能预防的,为什么能预防呢?因为它有癌前病变。我们以结直肠癌为例来说,我们现在认为做肠镜发现一个息肉,这个息肉我们认为就是癌前病变,如果把比较大的息肉切除就不会变癌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消化道的肿瘤,包括食管、胃、结肠有两大法宝:胃镜、结肠镜,通过这两个内镜的检查能把很多早期病变甚至是癌前病变能发现,发现以后,比如说你做了结肠镜,发现了息肉,这个息肉还比较大,或者超过一公分,我给息肉切除,这个时候我们就能预防肿瘤的发生了。[14:03]
主持人
刚才提到预防,可能通过一些筛查手段可以很好地来发现它,根据我们已经做过的工作经验来推断,有什么更好的手段或者方式可以达到更直接有效的效果吗?[14:04]
李景南
我们国家是胃癌的高发区,胃癌一般占到第二位或者第三位,胃癌现在有很多的原因,对于胃癌在全国的消化圈我们要发现一例早癌,所谓早癌就是没有任何症状,我们做胃镜下去以后并不是肿瘤长大了出血了,可能只是黏膜轻微的隆起,或者黏膜轻微的颜色改变,如果不注意可能就忽略了,所以我们借助一些特殊的技术,包括染色、放大,把普通的胃镜放大探头,就能发现很多没有变成癌但是马上变成癌的早期病变,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内镜下切除以后就能阻止肿瘤的发生,这是很好的技术,现在国家也在积极的推广中。但是有一个问题,这没有任何症状表现。[14:05]
主持人
那我为什么做这样的检查,该如何判断?[14:05]
李景南
所以这就是筛查的作用。大家知道过去我们国家胃癌多,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例结肠癌多,为什么?还是和人种和饮食的关系,而美国现在结肠癌发病是下降趋势,而我们国家结肠癌是上升趋势,十几年前第五位,现在发病率上升到第三位,为什么美国是下降趋势?他启动了一个全国的筛查方案,这个筛查方案就是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因为肿瘤都是发生在年龄大的,50岁以上人群不管男女有没有症状,一定要做一次肠镜的检查。这个筛查的费用由国家出的。他发现这个筛查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肿瘤,就是要发现有没有结肠的息肉,如果息肉切除了就能预防肿瘤的发生。所以在启动这个之前,这是医学推论,但是现在经过20多年以后,结肠癌的发病率确确实实以每年2—3%的比例在下降,很多的癌前病变都阻断了,而我们国家现在结肠癌为什么持续高发?就是我们确实达不到50岁以上人群每个都来做肠镜的条件。[14:06]
主持人
您提到这个就谈到医改方案了,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的水平,您如何看待呢?[14:13]
李景南
我们在医院接触很多病人,大病确确实实国家要给予支付,否则很多大病病人由于缺乏经费就没法进一步治疗。第二方面,我觉得国家的投入应该更多的侧重于预防和筛查,就像这次国务院重组以后,我们的卫计委改成了卫生健康委员会。从国家层面就把人民整体健康素质提到首位。所以我们对于得病的病人尤其得大病的病人给予关注,但是更多要放在前面,就像过去卫计委所说的重口前移,就是医未病,所以对于筛查和预防的情况国家还要给予投入,这样我们才能不让他发生大病。[14:14]
主持人
所以您还是觉得健康主要在于预防,预防这个角度来看,可能对于一些这样的筛查,从政府出的手段,来给百姓带来更多的福利,这是改变我们有些态势,走向更为不好的趋势是一个很有利的手段。[14:14]
李景南
没错,是这样,我们以筛查为例,得了晚期肿瘤,治疗效果是不好的,也不尽人意,这和疾病状态有关,不管你投入多少钱到最后可能也很遗憾,没法挽留病人的生命,但是如果你要在早期发现了这种情况,包括我们刚才说的胃癌的早期发现,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的发现,都可以预防肿瘤的发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做起来我们临床上确确实实想做,但是有很大的困难,我们两大法宝是胃镜和肠镜,但是做起来有一定痛苦和创伤性,所以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健康人来说,让他接受这个检查是有一定困难,而这个困难就是我们的宣教不够,因为对于这种必要性和优点、优势大家了解的不太够,所以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健康体检中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我们要做胃肠镜检查,我自己什么症状都没有,这是他自己的改变,这需要国家层面的宣教。
第二,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而对于50岁以上的人都按美国那样要求,都来做一个胃肠镜检查,我估计全国消化科医生都不用看病人了,光这些也接收不了,所以每个国家还是有每个国家的差异。据我们所知,在地市级的卫生部门来协调做的筛查,现在有天津、上海、广东,在不同地区,也不是全市的,而是在不同地区做过相关的筛查工作,但是确确实实是收效很大的。[14:16]
主持人
其实健康中国战略不仅一方面是国家政策上的关注、支持、科普教育的推广,另一方面还有我们自身的努力。可能自身也要完善,刚才您也从国家政策角度给我们说了筛查这方面的方向。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有哪些方面更多的关注于早期的预防呢?[14:16]
李景南
其实我觉得个人预防首先要有健康意识,第一,我们生活压力比较大,生活习惯很多不可能由我们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吸烟、喝酒、吃过烫的食物、辛辣的食物,包括吃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第二,一定要劳逸结合,要做一个调理,现阶段只要有事业、有成就的人都是压力非常大,拼出来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为了事业,第二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病倒了再去注意就晚了,所以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14:17]
主持人
您说了一个年龄阶段,50岁以上必须要做筛查的年龄。刚才我们也提到,在现阶段提到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展态势,逐渐是年轻化的趋势,是不是不到50岁就可以不用做胃肠镜的检查,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就可以高枕无忧呢?[14:17]
李景南
这也是我们在最近研究的一个方面。其实50岁这个界限是欧美国家定的,但是这个界限适合不适合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没有数据支撑。再有,我们国家的肿瘤发病率,还是以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为例,我们小于40岁的早期肿瘤比欧美国家要多,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恶性程度比较高,愈后很差,所以这部分特殊人群我们还是应该关注,不是说不到50岁就可以不做了,一定要根据个人的症状,如果发现有胃不舒服、大便形状改变,还是应该积极做检查的。[14:18]
主持人
早期的时候没有任何症状。[14:18]
李景南
是。年轻的,小于40岁的肿瘤发生情况,确确实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我们现在也在致力于研究是不是早期的肿瘤病人有哪些基因的改变,如果发现他有基因异常就能建议他赶快做胃肠镜看看。[14:19]
主持人
有一些先兆性的态势发生就可以有判断性的衡量。[14:19]
李景南
这种情况还需要很多研究,其实对于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发病的趋势来说,一个是现在医疗条件好了,有部分病人确确实实有一定家族遗传的倾向,这个倾向我们临床上建议,如果你的一级亲属里面有40岁以前得肿瘤的,你六七十岁父母患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如果要是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确确实实有40岁之前年轻发病肿瘤的,这部分人群是高危人群,确实需要筛查。
第二,有很多人确确实实有很多不良习惯,包括我们刚才说的饮食习惯,有高危因素,也应该作为筛查,这个我们建议你有不舒服一定做一个胃肠镜看看,一个肿瘤的发生一般要经历5到10年的时间,不是说今天没事儿过上一两年就得肿瘤了,所以要不舒服,尽早做一个胃肠镜检查,如果没有问题,至少五六年之内你就不是会得肿瘤的高危人群了。[14:20]
主持人
一方面可能会带有一定的遗传性,另外一方面根据您所说的,跟我们的生活习惯是息息相关的,可能一个家庭有一个家庭的生活习惯,容易造成这样的病因的诱导性。[14:01]
李景南
没错,如果直系亲属有肿瘤,我们说从遗传倾向有易感的因素。如果家庭有一个比如说得食管癌,其他成员也容易得,包括夫妻之间,这可能是生活习惯的瑕疵性,比如吃共同的食物,共同的生活习惯,都喜欢吃烫的、腌制的东西,可能就和这个有关系,不是遗传性的问题了。[14:01]
主持人
刚才我们说了发病的原因和生活中如何预防,现在问题来了,万一说我想检测一下我是不是有消化道恶性肿瘤隐藏的现象,我该在生活当中做什么样的检测能更好的预防和发现它呢?[14:02]
李景南
今天谈的消化道肿瘤,作为消化系统还有两大肿瘤,肝癌和胰腺癌,这个早期发现早期预防不太容易,为什么?这个是靠影像学的诊断,长不大你看不到,而我们说的食管癌、胃癌和结直肠癌是能预防的,为什么能预防呢?因为它有癌前病变。我们以结直肠癌为例来说,我们现在认为做肠镜发现一个息肉,这个息肉我们认为就是癌前病变,如果把比较大的息肉切除就不会变癌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消化道的肿瘤,包括食管、胃、结肠有两大法宝:胃镜、结肠镜,通过这两个内镜的检查能把很多早期病变甚至是癌前病变能发现,发现以后,比如说你做了结肠镜,发现了息肉,这个息肉还比较大,或者超过一公分,我给息肉切除,这个时候我们就能预防肿瘤的发生了。[14:03]
主持人
刚才提到预防,可能通过一些筛查手段可以很好地来发现它,根据我们已经做过的工作经验来推断,有什么更好的手段或者方式可以达到更直接有效的效果吗?[14:04]
李景南
我们国家是胃癌的高发区,胃癌一般占到第二位或者第三位,胃癌现在有很多的原因,对于胃癌在全国的消化圈我们要发现一例早癌,所谓早癌就是没有任何症状,我们做胃镜下去以后并不是肿瘤长大了出血了,可能只是黏膜轻微的隆起,或者黏膜轻微的颜色改变,如果不注意可能就忽略了,所以我们借助一些特殊的技术,包括染色、放大,把普通的胃镜放大探头,就能发现很多没有变成癌但是马上变成癌的早期病变,这种情况下我们在内镜下切除以后就能阻止肿瘤的发生,这是很好的技术,现在国家也在积极的推广中。但是有一个问题,这没有任何症状表现。[14:05]
主持人
那我为什么做这样的检查,该如何判断?[14:05]
李景南
所以这就是筛查的作用。大家知道过去我们国家胃癌多,欧美国家以美国为例结肠癌多,为什么?还是和人种和饮食的关系,而美国现在结肠癌发病是下降趋势,而我们国家结肠癌是上升趋势,十几年前第五位,现在发病率上升到第三位,为什么美国是下降趋势?他启动了一个全国的筛查方案,这个筛查方案就是对于50岁以上的人群,因为肿瘤都是发生在年龄大的,50岁以上人群不管男女有没有症状,一定要做一次肠镜的检查。这个筛查的费用由国家出的。他发现这个筛查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肿瘤,就是要发现有没有结肠的息肉,如果息肉切除了就能预防肿瘤的发生。所以在启动这个之前,这是医学推论,但是现在经过20多年以后,结肠癌的发病率确确实实以每年2—3%的比例在下降,很多的癌前病变都阻断了,而我们国家现在结肠癌为什么持续高发?就是我们确实达不到50岁以上人群每个都来做肠镜的条件。[14:06]
主持人
您提到这个就谈到医改方案了,我们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的水平,您如何看待呢?[14:13]
李景南
我们在医院接触很多病人,大病确确实实国家要给予支付,否则很多大病病人由于缺乏经费就没法进一步治疗。第二方面,我觉得国家的投入应该更多的侧重于预防和筛查,就像这次国务院重组以后,我们的卫计委改成了卫生健康委员会。从国家层面就把人民整体健康素质提到首位。所以我们对于得病的病人尤其得大病的病人给予关注,但是更多要放在前面,就像过去卫计委所说的重口前移,就是医未病,所以对于筛查和预防的情况国家还要给予投入,这样我们才能不让他发生大病。[14:14]
主持人
所以您还是觉得健康主要在于预防,预防这个角度来看,可能对于一些这样的筛查,从政府出的手段,来给百姓带来更多的福利,这是改变我们有些态势,走向更为不好的趋势是一个很有利的手段。[14:14]
李景南
没错,是这样,我们以筛查为例,得了晚期肿瘤,治疗效果是不好的,也不尽人意,这和疾病状态有关,不管你投入多少钱到最后可能也很遗憾,没法挽留病人的生命,但是如果你要在早期发现了这种情况,包括我们刚才说的胃癌的早期发现,结肠癌的癌前病变的发现,都可以预防肿瘤的发生,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做起来我们临床上确确实实想做,但是有很大的困难,我们两大法宝是胃镜和肠镜,但是做起来有一定痛苦和创伤性,所以对于没有任何症状的健康人来说,让他接受这个检查是有一定困难,而这个困难就是我们的宣教不够,因为对于这种必要性和优点、优势大家了解的不太够,所以我们现在也有很多的健康体检中心,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找我们要做胃肠镜检查,我自己什么症状都没有,这是他自己的改变,这需要国家层面的宣教。
第二,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而对于50岁以上的人都按美国那样要求,都来做一个胃肠镜检查,我估计全国消化科医生都不用看病人了,光这些也接收不了,所以每个国家还是有每个国家的差异。据我们所知,在地市级的卫生部门来协调做的筛查,现在有天津、上海、广东,在不同地区,也不是全市的,而是在不同地区做过相关的筛查工作,但是确确实实是收效很大的。[14:16]
主持人
其实健康中国战略不仅一方面是国家政策上的关注、支持、科普教育的推广,另一方面还有我们自身的努力。可能自身也要完善,刚才您也从国家政策角度给我们说了筛查这方面的方向。从个人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有哪些方面更多的关注于早期的预防呢?[14:16]
李景南
其实我觉得个人预防首先要有健康意识,第一,我们生活压力比较大,生活习惯很多不可能由我们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避免不良的生活习惯,包括吸烟、喝酒、吃过烫的食物、辛辣的食物,包括吃一些不干净的东西,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尽量避免。
第二,一定要劳逸结合,要做一个调理,现阶段只要有事业、有成就的人都是压力非常大,拼出来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为了事业,第二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不要等到病倒了再去注意就晚了,所以要有健康的生活习惯。[14:17]
主持人
您说了一个年龄阶段,50岁以上必须要做筛查的年龄。刚才我们也提到,在现阶段提到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展态势,逐渐是年轻化的趋势,是不是不到50岁就可以不用做胃肠镜的检查,在没有任何症状的情况下就可以高枕无忧呢?[14:17]
李景南
这也是我们在最近研究的一个方面。其实50岁这个界限是欧美国家定的,但是这个界限适合不适合我们国家,因为我们国家人口众多,没有数据支撑。再有,我们国家的肿瘤发病率,还是以胃癌、食管癌、结直肠癌为例,我们小于40岁的早期肿瘤比欧美国家要多,而这种情况一旦发生,恶性程度比较高,愈后很差,所以这部分特殊人群我们还是应该关注,不是说不到50岁就可以不做了,一定要根据个人的症状,如果发现有胃不舒服、大便形状改变,还是应该积极做检查的。[14:18]
主持人
早期的时候没有任何症状。[14:18]
李景南
是。年轻的,小于40岁的肿瘤发生情况,确确实实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我们现在也在致力于研究是不是早期的肿瘤病人有哪些基因的改变,如果发现他有基因异常就能建议他赶快做胃肠镜看看。[14:19]
主持人
有一些先兆性的态势发生就可以有判断性的衡量。[14:19]
李景南
这种情况还需要很多研究,其实对于我们国家的年轻人发病的趋势来说,一个是现在医疗条件好了,有部分病人确确实实有一定家族遗传的倾向,这个倾向我们临床上建议,如果你的一级亲属里面有40岁以前得肿瘤的,你六七十岁父母患肿瘤是比较常见的,所以如果要是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确确实实有40岁之前年轻发病肿瘤的,这部分人群是高危人群,确实需要筛查。
第二,有很多人确确实实有很多不良习惯,包括我们刚才说的饮食习惯,有高危因素,也应该作为筛查,这个我们建议你有不舒服一定做一个胃肠镜看看,一个肿瘤的发生一般要经历5到10年的时间,不是说今天没事儿过上一两年就得肿瘤了,所以要不舒服,尽早做一个胃肠镜检查,如果没有问题,至少五六年之内你就不是会得肿瘤的高危人群了。[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