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晓平:宁夏全域旅游绘就“塞上江南 神奇宁夏”美丽画卷

2018-09-19 11:09:12 来源:新华网-新华访谈
  岁月荏苒,春去秋来,旅游业从全无到全域、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塞上江南”的宁夏,如何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发展方向,形成了一批叫响全国甚至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今后将如何转型升级,走向世界?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徐晓平,近日接受了新华网专访。

  精彩观点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 周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大潮,宁夏旅游业蹒跚起步。几十载春去秋来,地处西北的宁夏坚持特色化、差异化的旅游发展方向,形成了一批叫响全国甚至享誉世界的旅游品牌,实现了旅游业从全无到全域、从小到大的历史性转变。请徐主任谈一谈宁夏旅游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

  徐晓平:宁夏旅游开启于改革开放,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可以说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

  宁夏旅游业开启于改革开放,发展壮大于改革开放,可以说与改革开放同呼吸、共命运。值此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回顾宁夏旅游业发展的历程,让我们旅游人倍感激励和振奋。

  宁夏党史研究部门的一个课题,将宁夏旅游业发展的30年分为了五个阶段,即1978年到1984年为机制转换与旅游事业启动发展阶段;1985年到1991年体制改革与旅游事业向“产业”转型阶段;1992年到2000年系统推进改革与旅游“新兴产业”启动培育阶段;2001年到2011年市场化改革与重点领域加速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是深化改革与旅游产业全面融合发展阶段。

  作为一名在旅游战线上工作多年的同志,我记得1982年,宁夏接待了史上第一批港澳学生旅游团队,接待单位为宁夏外事办公室接待处。1983年,自治区批准在自治区外事办公室内设旅游处,对外称旅游事业管理局。1994年,旅游事业管理局改为自治区人民政府直属事业单位。2000年,旅游事业管理局改设为宁夏旅游局,为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

  2016年,宁夏旅游局更名宁夏旅游发展委员会,为政府组成部门。当年9月,宁夏成为继海南省之后全国第二个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创建单位,全域旅游发展进入了新阶段。2017年,自治区党委明确提出要把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推动旅游业向全景全业全时全民的全域旅游转变。

  宁夏旅游业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仅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缩影,也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的重要见证。我想举个比较有说服力的事例:30年前,沙湖景区是一个农场的小渔湖,沙坡头是一片荒凉的沙漠,水洞沟也是一个荒野戈壁,西部影视城被称为是一个像“羊圈”一样的荒凉古堡。经过30多年发展,它们现在都早已跃升为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5A级大景区,成为宁夏旅游的新名片。此外,自驾车营地、旅游小镇、葡萄酒庄、温泉养生等新业态正在崛起,全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达到5万多人,间接从业人员达25万多人。全区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人数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17年旅游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超过8%,旅游业进入自治区战略性支柱产业行列。

  当然,在旅游业发展的道路上,宁夏还面临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旅游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公共服务体系不完善,旅游人才严重短缺,旅游同质化项目较多、集群化项目较少,产业融合不够等突出问题,需要今后下大力气予以解决。

  宁夏文化灿烂,风光独特,北有贺兰山,南有六盘山,黄河穿境而过,旅游资源丰富,“塞上江南•神奇宁夏”品牌荣获“民族旅游产品营销价值典范”。宁夏如何更好推广这些旅游资源,让世界感知塞上风景美如画?

  徐晓平:宁夏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不能藏在深闺人未识,“酒香也怕巷子深”!

  宁夏有很好的旅游资源,不能藏在深闺人未识,“酒香也怕巷子深”。近年来,我们持续创新旅游营销模式,综合施策,着力破解游客进入难、成本高、对宁夏的心理距离比较遥远等问题,让宁夏的旅游品牌驰名海内外,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走进塞上江南,感受神奇宁夏。

  就2018年来看,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重大活动引爆中远程市场。加大引客入宁奖励力度,联合景区、航空公司等企业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优惠活动,适时推出了西北旅游营销大会、深圳文博会宁夏旅游专题、“湘约”宁夏湖南宣传周等重大宣传举措,重点打造对外地游客有吸引力的差异化产品,做足宁夏“夏无酷暑、四季宜游”的优势文章。特别是《湖南卫视》近期制播的宁夏旅游宣传《我家那小子》栏目收视创出新高,55岁以上观众忠实度上涨55%。

  二是立体营销聚能持续发酵。通过准确定位拓远程市场,植入情感强文化内涵等有效举措,紧密对接宣传、文化、航空、影视、通信等重要部门,开展了诠释神奇宁夏优秀作品大赛、百名记者自驾游等活动,立体化营销宁夏旅游产品。

  三是线上线下联动覆盖有效人群。强化网络和新媒体营销,联合同程旅游推出全域宁夏专题营销活动,设计了宁夏旅游国内长线线路 83条,在华东5省(市)10个城市进行了重点销售,预计到8月底同程向宁夏组团输送游客将达8万人,同程网上宁夏旅游交易额1.9亿元。

  自治区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加快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把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紧接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又高规格召开了宁夏全域旅游发展推进会。2018年,宁夏旅游将怎么办、怎么干?

  徐晓平: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自治区全域旅游推进会的关键一年,我们将强化工作落实,奋力推进宁夏全域旅游向纵深发展。

  一是以“三大战略”为引领,以旅游为载体促转型调结构,以旅游扶贫为抓手助脱贫建小康,以生态旅游为抓手优环境促发展,持之以恒推动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二是以优质旅游为目标,将进一步创新营销模式,不断加强产品建设,继续提升旅游综合服务质量,抓好旅游环境综合治理,持之以恒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以融合发展为抓手,做好“旅游+”文章,着力推进银川都市圈旅游核心带动工程,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持之以恒提升旅游业发展的层次。

  四是以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为载体,强化全域旅游意识,提高抓全域旅游的本领,确保各项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持之以恒聚合齐抓共管旅游发展的合力。

  2020年前,宁夏全域旅游示范省(区)创建单位将接受国家综合验收,今年开始部分市县陆续接受验收。当前,我们严格按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验收标准》以及文化和旅游部的各项要求,正在全力抓落实。同时,我们正在探索建立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管理系统,加强对各创建单位的指导和评估,建立和完善联动共享机制,重点在项目建设、资金保障、基础设施、配套功能等方面发力,加快构建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卫生、通讯等优质服务平台,使旅游业态向综合服务升级,共同打好全域旅游创建总体战。

  在全域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宁夏提出“旅游+文化”“旅游+生态”的发展模式,这种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是如何有机结合?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徐晓平:做好旅游+文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应有之义,也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必然选择。

  做好旅游+文章,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应有之义,也是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必然选择。这几年,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统一部署,重点抓好旅游与城市、旅游与文化、旅游与农业等领域的融合发展。

  如推进旅游+文化,国内首台大型魔幻情景体验剧《沙坡头盛典》正式上演,填补了全区室内大型旅游演艺市场空白;推进旅游加+农业,聚焦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十大特色产业示范村有效带动了全区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推进旅游+体育,天山海世界•黄河明珠、青铜峡凤凰岛低空营地等项目加快推进;推进旅游+城市,着力推进银川都市圈旅游核心带动工程,做强龙头,形成景点串成“画卷”“珍珠”串成“项链”的一体化联动发展新格局。

  下一步,我们将在产业融合方面下更大功夫,着力推动“旅游+文化”融合发展,做深旅游内涵,高品质研发文化旅游系列产品,通过打造“宁夏礼物”,来扩大宁夏文化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在这种“文旅新时代”,只有乘势而上、奋力开拓,持续落实全域旅游推进会的各项安排部署,才能实现旅游业的自身价值,进而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今年年初,宁夏旅游发展委员会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宁夏全年接待游客 3400 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 300 亿元。这个目标现在实现得如何?未来更大的目标是什么?

  徐晓平:务实考虑长远,我们将久久为功,奋力朝着把旅游业打造成宁夏一个千亿级产业的目标迈进。

  自治区十二次党代会以来,我们以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为目标,推动旅游业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特别是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全区旅游发展总体呈现高开稳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基于这样一个好的发展态势和基础,我们确定2018年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区接待国内游客34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突破300亿元,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均增长10%以上。

  应该说这个目标是实事求是的,也体现了宁夏旅游人“跳起来摘桃子”的一种拼搏精神。从上半年的数据看,全区旅游接待1700万人次,旅游收入13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和10%;接待入境过夜游客3.79万人次,同比增长56%,全年目标有望超额完成。

  务实考虑长远,我们将久久为功,奋力朝着把旅游业打造成宁夏一个千亿级产业的目标迈进,使得全域旅游发展的基础更加扎实、体系更加完善、环境更加优化,成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区,真正把宁夏打造成为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为宁夏经济社会的整体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徐晓平 宁夏回族自治区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