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开世界第八奇迹的大门——对话秦兵马俑

2021-11-19 15:23:05 来源:西部大开发杂志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八千虎贲之士组成的庞大浩荡的地下军阵,冲破2000多年历史的积尘再现于世的时候,使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兴奋!当21世纪的人们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栅栏,去检阅一支公元前2世纪整装待发的秦军阵容时,怎能不神飞魂驰、叹为观止!
  
  带着敬畏、好奇、诸多问题,又一次来到了距离西安30公里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这次我见到1988年从西北大学毕业同年就入职到博物院的副院长田静,她在这里已工作了33个年头,在她身上很好地体现了秦俑文保人的博物馆情怀。
  
  《西部大开发》:田院长,如果让您介绍秦始皇陵兵马俑,您会怎样向大众介绍?
  
  田静:秦陵兵马俑是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宏伟的军阵、磅礴的气势、逼真的群雕、写实的陶俑,真实再现了秦帝国兵强马壮的历史场景,具有极大的观赏价值,一列列、一排排陶质武士严阵以待,威风凛凛,气势如虹,令人感到震撼。
  
  秦陵兵马俑是经过三代考古发掘和修复人员共同保护的文化遗产,是至今仍然在进行考古发掘的重要遗址。在秦兵马俑一、二号坑中,做到了遗址展示与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同步进行,从而把神秘的考古发掘与保护修复工作场景展现在观众面前,令人印象深刻。
  
  它是中外观众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这里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佳场所,而且是成人教育和研学旅游的好课堂,更是中外游客到陕西休闲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基辛格第五次来看兵马俑   摄影:张天柱
  
  《西部大开发》:自秦陵兵马俑对外开放以来,先后有200多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参观过兵马俑,有的还参观过不止一次,为什么大家都喜爱来到这里?
  
  田静:秦兵马俑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是魅力中国的金色名片,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是学习秦史秦文化,了解秦帝国发展、兴亡的好教材,秦兵马俑的烧制工艺、秦陵出土文物的黑科技吸引着无数探秘者前来探索,与真人真马一样高大的兵马俑千人千面,形象逼真,高度写实,陶俑的脸型、表情和胡须制作精良,栩栩如生,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秦陵兵马俑三个俑坑总面积2万多平方米,埋藏有与真人一般高大的陶俑七千余尊,与真马一样大小的陶马数百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数千件武士俑手持实战性武器,严阵以待,场面浩大,向人们展示了秦帝国兵强马壮的军事实力。
  
  这里不仅有宏伟的历史遗址和精品文物,有景色优美宜人的旅游环境,更有许多网红打卡地,还有可以带回家的博物馆文物创意产品。
  
  《西部大开发》:作为文化交流的中国名片,秦陵兵马俑经常代表我国参加外展,它对于文化交流的意义是什么?
  
  田静:通过秦陵兵马俑了解古老中国的昨天,了解古代中国帝王的丧葬文化和两千多年前秦帝国的政治制度、社会风貌、军事实力等。秦兵马俑高大写实,制作精良,反映了当时的陶质文物的烧制工艺和科技发展水平,对于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秦兵马俑表现出大、多、精、美四个特征。“大”是指场面宏大和个体高大,三个俑坑占地面积两万多平方米,陶俑平均身高1.8米,陶马身高1.7米;“多”是指数量多,三个俑坑全部发掘后可出土陶俑、陶马7000多件;“精”是指精雕细刻,陶俑陶马大到身体结构小到须发眉毛,都精雕细刻一丝不苟;“美”是说从陶俑的面部能判断其年龄、身份及来源地,甚至透过他们的表情能猜测出他们的内心活动。
  
  基于以上原因,秦兵马俑频频出访,作为文化交流的中国名片,已出访到世界上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个城市展出,成为“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月”“中美文化周”文化展览中的重要文物,得到外国观众的喜爱和欢迎,每到一地展出,都会掀起一股“秦俑热”。
  
  《西部大开发》:在科技考古方面,又做了哪些尝试?
  
  田静:自秦兵马俑发现以来,秦始皇陵与兵马俑的考古勘探和发掘、遗址保护与管理、文物研究与宣传一直在持续进行,古老的文化遗产,在文物工作者的精心呵护下,散发着历久弥新的魅力。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发挥文物资源作用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系列重要论述。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时强调指出:“黄帝陵、兵马俑、延安宝塔、秦岭、华山等是中华文明、中国革命、中华地理的精神标识和自然标识”,为我们加强文物保护、传承历史文脉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秦陵博物院围绕“创建国际一流文化博物馆,创建世界一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扎实开展秦陵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工作、考古发掘项目以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实现保护与利用的协调发展。
  
  2021年5月,在铜车马出土地建设全国首座以中国古代车马文化为主题的专题博物馆“秦始皇陵铜车马博物馆”,在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综合博物馆,系统展示秦文化发展轨迹及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我们与纽约大学、伦敦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等签署合作,组织国内顶级专家编写《秦文明丛书》,开展陕西人文旅游特点的系统化研究,加快推进秦始皇陵大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丰富秦陵文化的内涵和文物的展览陈列。
  
  我们不断加大文旅产品研发力度,全面提升秦陵博物院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已推出以“秦风小将”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创意产品200余种。利用矩阵全景技术拍摄秦俑一号坑、三号坑的遗址全景高精图,拼接完成200亿像素的超大图片,“毫米级”重现秦俑坑内所有遗迹和文物,让游客在网上游览博物馆。设立秦文化驿站,建设VR影院,开发“寻迹始皇陵”智慧导览小程序,完善“你好兵马俑”小游戏,让游客在游戏中学习秦文化,了解陕西民风民俗。
  
  《西部大开发》:中国古人的观念“事死如事生”,中国古代的陵寝制度中,兵马俑是不是很突出的一个代表?它集中反映了什么?
  
  田静:经过考古工作者五十多年的钻探和调查,目前在秦始皇陵园内共发现陪葬坑、陪葬墓达600多处。这些陪葬坑、陪葬墓是严格按照“事死如事生”的礼制规划营建的。陪葬坑主要有兵马俑坑、石铠甲坑、百戏俑坑、铜车马坑、马厩坑、珍禽异兽坑、动物坑、青铜水禽坑等。陪葬墓主要有公子公主墓、修陵人墓、陵西大墓等。大型建筑遗址有寝殿、便殿、飤官遗址等。陵墓的设计,处处体现了这位始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威严。
  
  事死如事生的理念是中国从原始社会起就有的一种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死是生活方式的转化,由阳世转到阴世间生活。因此人生前所需和所拥有的一切,死后也要有,即《左传·哀公十五年》中所谓“事死如事生,礼也”;以及《礼记·中庸》中“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违者就是非礼、不孝。这是安排人死后阴间世界的一条丧葬原则。
  
  在中国古代陵寝制度中,秦始皇陵的设计具有代表性。国君的陵园若都邑。在阶级社会里陵墓的大小、高低及其布局,是权力、地位的标志。《吕氏春秋·安死》说:“世之为丘垄也,其高大若山,其树之若林,其设阙庭、为宫室、造宾阼也若都邑”。这是说国君陵园的设计是模仿都城的建制。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为功德无量,为千古至尊。这种思想反映在陵园建设的规模和内涵上,追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效果。秦始皇陵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布局结构体现了至高无上的皇权观念。
  
  整个陵园像一幅都邑图,高大的陵墓封土及封土下的地下宫殿,象征着秦始皇生前的咸阳宫;陵墓周围的内外两重城垣,象征着都邑的宫城及外廓城;陵墓的地宫内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说“上具天文,下具地理”,“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藏满之”。整个陵园是秦始皇“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思想的体现。
  
  陵墓的北侧设有寝殿、便殿等大型宫殿建筑,殿内有起居衣冠象生之备,以像平生的正寝及休息闲晏之处的便殿、便室。秦始皇生前出行时有车马仪仗,死后则以铜车马来陪葬。秦始皇生前有上林苑等大型苑囿供其欣赏游猎,死后则以大批珍禽异兽坑来陪葬。秦宫廷内有角抵、俳优等百戏娱乐活动,陵园内则设置百戏俑坑,有扛鼎、缘橦、旋盘等各种各样的杂技俑群。秦京城内外设有许多厩苑,养着大批良马供其御用,陵园内外则有大型马厩坑及众多的小型马厩坑来陪葬。秦都咸阳有各种各样的仓储,屯积着丰厚的物资,园内则有各式各样的府藏坑。
  
  秦始皇生前住的咸阳城是驻有许多军队保卫的,而陵园内则设有石铠甲坑、兵马俑坑。兵马俑坑内有陶俑、陶马约八千件,像个庞大的地下军团,来保卫秦始皇在冥间世界的安全和维护一统的江山。总之,地下王国是地上王国的再现。
  
  《西部大开发》:从秦兵马俑目前出土的情况看,它对人类的贡献是什么?
  
  田静:秦兵马俑的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它是陪葬物,是秦始皇陵众多陪葬坑中的一处;第二,它是一支地下军队,是地上军队的缩影;第三,它是一组大型的雕塑俑群。因为它是陪葬物,就决定了它特定的属主、特定的时代和作用。因为它是一支地下冥军,这就决定了它的作用是保卫墓主的地下王国。因为它是地上军队的真实模写,就为学者研究秦军的兵种、编制、编列、装备和其他一些军事制度等提供了具体而形象的实物资料。聂荣臻元帅曾形象地概括说:“这是个古代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因为它是一组大型雕塑俑群,又具有雕塑艺术固有的特性。也就是说它不是实物,而是实物的再现,其中包含着再创造的重要因素。以上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紧密相连的。可以说,秦兵马俑坑既是一座古代军事宝库,又是一座艺术宝库。
  
  秦兵马俑内涵丰富,目前的研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今后的工作仍然任重而道远。研究涉及的面很宽,但在深度上有待于加强。在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上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只有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才能高屋建瓴,促使研究工作深化。对基础工作的研究如代表性文物研究还需继续深入。随着秦俑坑和秦始皇陵园考古勘探和发掘工作的扩展,今后必将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为学者提供更多的实物资料,促使秦俑的研究进入更高的阶段。
  
  《西部大开发》:最近的田野考古及研究中,有什么最新成果?
  
  田静:目前考古发掘主要集中在秦兵马俑一号坑、二号坑和秦始皇陵西大墓,一、二号坑继续以往的工作,扩大面积开展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工作,一方面揭露更大面积,可望出土更多类型陶俑,为研究提供新资料,另一方面,让观众看到考古发掘工作场面,展示更大面积的遗址。
  
  陵西大墓考古发掘工作是秦陵博物院考古队近年的重点工作,已取得很多收获,出土金银骆驼,入围2019年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目前正在清理墓室中棺椁周围的小件器物和玉器,完成陪葬坑内马骨的提取,完成墓室铺地木的辨认、清理、绘图、照相等相关资料,做好室内器物修复与整理,已拼对成型的陶器12件,完成玉器50件、金银器及青铜器25件的资料整理,完成发掘简报初稿;出土动物骨骼与木材木炭样品已送检测分析。

  本期编辑:陈宇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