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成果在抽屉里、柜子里放着,是无法变成现实生产力的。”3月2日,住陕全国政协委员启程赴京参加全国两会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长期关注科技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拍卖行业协会会长祁志峰有感而发。
“放在抽屉里、柜子里的科研成果”,形象地说明了当前一些高校科研成果停留在纸面的困境,也反映出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现实问题。事实上,这也是众多科研工作者和企业家的心声。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从字面意思上看,即有别于传统生产力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新型生产力。“新”即技术突破创新,“质”即产业升级提质,其核心要义就是要“以新促质”。从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到今年多地政府工作报告中密集点题,“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当下社会关注度极高的热门词。
把“抽屉里的成果”尽快拿出来,让科研与产业之“手”握得更紧,关键就在于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从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到“三项改革”的推进,从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到组建科技经纪人队伍,陕西聚焦“两链”融合,政策举措齐发力,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落地“跑”进市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
面对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升级的新赛道,陕西如何破题?要进一步摸清创新资源“家底”,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扫街”行动,围绕重点产业链遴选出一批补短板、解决“卡脖子”问题的重大科技创新项目,下好产业布局“先手棋”。要搭平台、畅渠道,将“政产学研金服用”各类创新资源和要素充分聚集,构建企业与政府、高校、科研机构的协同创新机制,不断增强创新策源和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转化渠道,推动更多科研成果由“智”变“金”。
生产力要“上新”,人才也得持续“上新”。推动更多“高精尖”成果落地生根离不开科技人才挑大梁。要搭建“成长舞台”,以制度机制的大改革、引才育才的新举措,让人才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间充分地、自由地流动起来。要做好政策“加减法”,在给科研人员“减负松绑”的同时,拿出实实在在的政策资金激励办法,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搞科研、脚踏实地攻难关。助力更多青年科技人才“冒尖”出彩,还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氛围,让各类人才大胆想、敢于闯,积极投身创新创造,向自主创新高地发起冲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