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及宋卫东,熟悉他的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竖起大拇指,称赞他是一位技术过硬、勇于担当的“老大哥”。
今年54岁的宋卫东,现任陕西化建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第三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化建”)钳工班组长。38年来,他从一名普通的钳工,逐步成长为陕西化建钳工专业的首席技能带头人、延长石油集团的首席技师。从一名技术新手蜕变为“陕西省技术状元”、“三秦工匠”,乃至“全国技术能手”,宋卫东的每一步成长与进步,用他自己的话来说,都源于心中的那份“热爱与专注”。
2018年,在延安石化厂,宋卫东(左一)和外国专家讨论反应器内件的安装
何谓热爱?是全身心地投入、是满怀激情地奋斗、是潜精积思地钻研、是义无反顾地付出,正是宋卫东这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与专注,塑造并成就了他: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化工建设行业高级专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领衔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一切的荣誉对他来说,是收获、是肯定、是褒扬,更赋予了他更高的使命。
“事业是一步步干出来的”
1986年,16岁的宋卫东进入陕西化建,成为钳工班组的一名学徒工。选择这个行业,一方面受父亲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他对机械操作的喜欢。
自小,宋卫东就展现出了这方面的天赋,觉得啥好玩就去摆弄啥。家里的玩具、闹钟,甚至父亲最珍爱的自行车,都曾被他拆卸过。参加工作后,在师傅的指导和监督下,他更是闲不下来,一看到机械设备就忍不住想摸一摸、动一动。
正是凭借着这份由衷的热爱,宋卫东明确了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工人。
宋卫东(左一)在检修设备
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职业选择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初中毕业的宋卫东毅然决定加入陕西化建,踏上技术工人的道路,并矢志不渝地坚守着这一选择。
宋卫东回忆道,刚踏入工作岗位之际,正好赶上延安炼油厂一期工程的建设。那时,工地的生活设施十分简陋,工作条件也相当艰苦。工人们仅凭大锤、撬杠、扳手、倒链这些基础工具进行作业,连一台能承载十几吨重物的吊车都没有。面对40多米高的塔罐,大家只能靠手抬肩扛,将一台台沉重的设备、一张张厚重的钢板、一根根粗长的管子,一点一点地搬运、组装,直至完成安装。在这样的环境下,他心中不禁萌生了一个念头:要是能发明一些新型工具来减轻劳动强度,那该多好啊!
宋卫东跟着师傅边学边摸索,在机械学习方面悟性很高,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他不仅勤奋好学,而且经常自学机械方面的书籍,以补充师傅所教授的知识。可以说,在他技能提升的过程中,一本本图书以及通过一次次实操验证所获得的领悟,都成为了推动他进步的重要力量,也为他日后的创新发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卫东说:“我之所以会选择这条道路,是因为我对机械专业有着深厚的热爱。这份热爱让我能够静下心来深入研究,不会觉得日复一日的工作重复而枯燥。”
如今,宋卫东还保持着一直以来的习惯,就是大部分时间都坚守在施工一线。38年来,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始终如一,己将其视为毕生奋斗的事业。用宋卫东自己的话说,“这份事业是一步步干出来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没有捷径可言。‘一鸣惊人’的成就背后,是十年乃至更久时间的默默耕耘与付出。”
“创新就是要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宋卫东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善于思考,不拘泥于常规。随着技术的进步、经验的积累,他常常思考如何有效解决遇到的操作难题,如何革新过时的工艺流程,以及如何达成既省时省力又节约成本的目标。这些问题始终萦绕在他的心头,成为他不断探索和琢磨的重点。
宋卫东说:“所谓创新,就是要善于发现自己所处行业、所用工法中的一些问题,才能围绕这些问题去研究、去创新、去改变。”
宋卫东安装重整装置压缩机组
在陕西化建茂陵厂区的“宋卫东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记者看到,一件件创新设备模型、一叠叠设计图纸、一个个工艺专利陈列在展室。令人惊叹的是,这么多的设备图纸,竟都是宋卫东一笔一笔画出来的。而看似一个简单设备,画出的图纸却是厚厚的一本。每一本图纸,代表的是技术的创新、设备的升级、安全性能的提高,以及操作的便利和成本的降低,这些都是宋卫东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钻研与探索的结晶。
2010年,宋卫东针对炼油厂换热器检修,发明了一种“新型换热器抽芯机”。他创造性地将原有抽芯机钢丝绳传动改造为链条传动,并同时配套设计了漏电保护、前后抽芯小车限位器等多项安全保护装置。这一改进使得新型抽芯机的效率达到了原有抽芯机的两倍,大检修一次节约的成本就达到123万元。2012年,该发明工法成功获得国家专利。
“大口径高压阀门试压”是石油化工项目施工中的重要环节。传统的方式需要一台小型吊车、一台铲车和3-4名工人配合操作,机械费高,还费人工、费时间,工作效率很低,成为施工中的“老大难”。为改变这种现状,宋卫东带领班组成员积极探索、反复试验,2013年研制出200吨液压阀门试压台,工作效率提高5倍以上,大大降低了工程成本,填补了国内石化行业大型阀门试压的空白。2014年,该操作法获得国家实用专利。
2015年,宋卫东研制的“一种法兰对中校正器”工法获国家实用专利。同年,他设计出能够代替人工对锅炉清渣的机械捅渣机,平均节约5个人工,提高工效5-10倍,最重要的是避免了因炉渣温度过高、熔渣泄出及高温烟气对工人的灼伤风险,有效减少了粉尘污染。
这样的技术创新成果,宋卫东有近60项,其中15项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这些创新发明不仅显著提升了工作效能,还极大地解决了众多施工难题,进一步增强了安全生产水平。
能工巧匠都是解决难题的高手,宋卫东亦是如此。
宋卫东在加工工件
2015年9月,延长石油安源化工公司100万吨/年煤焦油项目VCC装置试车过程中,进口装置的核心动力设备——原料油泵突发故障,无法工作。而新配件到货最快需要三个月,且还必须联系到意大利厂家技术人员到场将泵解体后,才能更换受损零件。
临危受命的宋卫东,在无备件、无工具的不利条件下,蜷缩在一个三面被机箱包围、宽度仅30厘米、深度为50厘米的狭小空间里,仅凭双手一点点摸索,对丝扣粘连部位进行精细的清除、整形、比对丝距、配对及恢复工作,一圈又一圈的细致操作持续了整整9个小时。修复完成后,鉴于丝扣连接强度可能受损,宋卫东创造性地在螺帽外侧设计并安装了环形抱卡,从而确保了连接得稳固性。经过运行测试,装置运行稳定,性能良好,成功排除了潜在风险。
据专业人士测算,此次维修若联系外籍技术专家,至少需要费用30万元以上。而宋卫东凭借其精湛的技术,成功帮助企业解决了这一难题,广受赞誉。
还有一次,宋卫东在外出的路上被紧急召回到榆林炼油厂进行检修。原来,加氢装置离心压缩机在检修中出现异常震动,检修人员多次试验,仍没找出故障原因,整个炼油厂面临停产风险,每天损失上百万元。紧急时刻宋卫东匆匆赶到,仔细观察运转情况,发现变频电机速度已达到了连锁停车的数值,而此时的运行功率负荷只达到了总功率的90%。根据多年工作经验和机器工作原理判定,震动端在离心机的推力盘处,并非在联轴器端,排除了对中导致震动超标的因素,进一步分析判定,震动大的原因是厂方对高速转子只做了过低速动平衡,而未做高速动平衡。在他的建议调整下,最终震动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宋卫东说:“作为一名班组长,就得以身作则、关键时刻冲在前,只有这样,你才能掌握现场情况,随时解决施工中的困难。”
“择一事终一生”
多年的工作经历,让宋卫东不仅熟悉了装置的性质、原理、作用,掌握了施工环节、工序、使用的工具型号,甚至连保运车间的设备数量、规格型号、性能作用、各自的“脾性”都非常清楚。也正因此,宋卫东被大家称为“疑难杂症”的“克星”、一个和“疑难杂症”打交道的人。
2013年,陕西化建在宋卫东钳工班组基础上创建了“宋卫东创新工作室”;2016年,该工作室被陕西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授予“宋卫东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019年,该工作室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授予“宋卫东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
宋卫东在项目上安装工艺管线
作为工作室的带头人和陕西化建设备专业第一带头人,宋卫东“担纲领衔”,围绕钳工技术攻关、推进“五小”革新、岗位练兵、师带徒等方式,不断提升青年工人的技能水平。
2014年,宋卫东组织公司钳工代表队参加陕西省“渭化杯”钳工技术比武,取得团体第二名和个人第二、第四名的好成绩。2015年,班组成员纪云刚、贠二航、李阳代表延长集团参加第七届全国石油和化工行业职业技能竞赛(钳工组),荣获团体二等奖和个人第8、第25、第26名的好成绩;其中在竞赛解答题中,采用宋卫东发明的“动设备联轴器快速对中顶丝”方法,获得单项比赛最高成绩。
宋卫东每年都会在公司组织一场技术比武,就是要通过竞赛的形式,促进青年工人的技能提升。迄今为止,他已累计培训公司职工1000余人次,培养徒弟30多名,这些徒弟均已获得高级技工资格,成为公司独当一面的中坚力量,并多次在全国及省级钳工技术比武中取得优异成绩。其中,徒弟纪云刚荣获了“全国技术能手”称号,并在陕西省2024年首届技能大赛装配钳工项目中荣获优胜奖。
如今,面对众多的荣誉与成就,宋卫东丝毫不敢懈怠。他说:“择一事终一生。无论何时,都要对自己的工作满怀热情,要专注于将本职工作做到最好,就一定会有所成就。我会继续与工友们并肩前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共同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记者张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