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翔泥塑:一块泥土的“重生”

2024-12-27 17:05:09 来源:西部决策网

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凤翔有三宝——东湖柳,柳林酒,妇人手”。“妇人手”指这里的妇女十分心灵手巧,凭着一双纤纤素手,不仅做出了许多美味的吃食,还创作出走向世界的剪纸、草编、刺绣、布艺、面花,以及凤翔泥塑、凤翔木板年画等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要属驰名海内外的凤翔泥塑了。

作为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品之一,‌凤翔泥塑有着2400多年的历史。它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的功用是代替人殉的殉葬品。明代以后的流传过程中,经过民间艺人的不断探索和创新,凤翔泥塑成长为集周秦文化、汉唐文化、南方文化等诸多文化为一体的民间艺术形态。

据《凤翔县志》记载,明代初年,朱元璋派部将李文兵在凤翔一带屯兵。屯兵制撤销后,第六营的士兵就在当地开荒种地,安家落户,逐渐形成了六营村。这些士兵多来自江西景德镇,擅长制作陶瓷,农闲时他们利用当地黏性很强的“板板土”兑水和泥,制模捏泥人、泥动物、泥器物,并施以彩绘,做成泥玩具出售。六营村的彩绘泥塑由此产生,久而成俗。

从时光深处走出来的非遗传统,经久不息地散发出独特的魅力。六营村这样一个似乎不起眼的村子,却凭借村里人一手制作泥塑的绝活,获得了“中国泥塑第一村”美誉,成为中国工艺美术之乡的一张名片。

凤翔泥塑的色彩分为彩绘和白描,题材丰富、包罗万象、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约有170多个花色品种,按用途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各种泥塑玩具,以动物造型为主;二是挂片,有脸谱、虎头、牛头、狮子头、麒麟送子、八仙过海等;三是立人,主要为民间传说及历史故事中的人物造像。

IMG_256

20241227170634333-86-0ac23.png

这些泥塑造型优美、生动逼真,大到半人高的巨型蹲虎、小到方寸的小兔、小狮等。造型夸张,装饰华丽,色彩艳丽喜庆,形态稚拙可爱,在全国众多的民间泥塑中独树一帜。

坐虎是凤翔泥塑制作中选取最多的造型形象,也称为泥塑虎。它前腿直立,像是在坚守着一方天地,充满着一种坚定的力量;后腿稳稳地坐下,给人一种踏实而威严的感觉;面部紧凑,每一处线条都凝聚着匠人的巧思,每一个轮廓都似乎在诉说古老的故事;耳朵被夸大地塑造,就像两把小扇子,灵动而俏皮,仿佛在捕捉周围的每一丝动静;躯体则像是一座精美的花园,饰以莲花、牡丹等纹饰,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象征着纯洁与美好,牡丹雍容华贵,寓意着繁荣昌盛。

泥塑坐虎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主要包括祈子、护生、辟邪、镇宅和纳福等寓意。孩子满月时,长辈会送坐虎作为祝福。在陕西西府地区,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摆放泥塑坐虎是重要的年俗,这一习俗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泥塑坐虎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品,更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与祈盼。

IMG_256

20241227170634851-77-803f7.png

凤翔泥塑的生肖系列也非常著名,如2002年邮票“生肖马”、2003年邮票“生肖羊”以及2017年春晚吉祥物“凤尾鸡”等,这些作品造型优美,生动逼真,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审美,不仅是艺术品,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近年来,凤翔泥塑的生肖系列作品在多个重要场合惊艳亮相,其中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等知名场馆。这些展览不仅为公众提供了近距离领略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独特风采的难得机会,更为凤翔泥塑的推广与传承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舞台,使其魅力得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绽放。

泥土是万物之本、源之归宿,人从泥土中获得灵感,自然的脉络始终流淌其中。六营村万泉沟的土,是凤翔泥塑最佳的原材料。棉花与泥土,在艺人沉重的木棰下完美融合。经此“千锤百炼”的原料,拥有最佳的可塑性。

泥土在艺人灵活造型的指尖下,逐渐拥有形态,再用石膏翻制两半模具,放入擀制好的泥饼,令各部位紧密贴合。成型出模后,需待泥彻底晾晒干透,再用泥挑将两半合成整体,完成泥塑的造型。特制的白泥浆淋下,泥肧的原色被掩盖,纯白的底色,为后续勾线彩绘工序打好了基础。线笔勾勒出细腻的线条与纹饰,浓墨重彩,赋予作品张扬的灵魂与勃勃的生气。

绘制花纹是凤翔泥塑制作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常在着色之前进行,用以确保色彩均匀且美观‌。纹饰丰富多样,汲取了古代石刻、年画、剪纸和刺绣中的经典元素,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处纹饰的绘制都极为精细,每一片花瓣都承载着历史,每一个图案都别有深意,讲究至极。

‌凤翔泥塑的纹饰特征主要体现在色彩和图案上,具有浓厚的传统中国色彩观念,可以分为自然纹饰和几何纹饰两大类。自然纹饰中包括动植物纹、铜钱纹、花卉纹以及水波纹等,栩栩如生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多样魅力。几何纹饰则涵盖圆线、平面和螺旋纹等,通过简洁而有序的线条,呈现出一种抽象的美感。

常见的纹样有挂虎纹、牡丹花纹、艾草纹、眼纹、鱼纹等,这些纹样都遵循着对称平衡的形式美法则。深受先秦时期的饕餮纹和图腾文化的滋养,艺人们在创作时融入自己独特的审美洞察与艺术理解,使得这些纹样不仅仅是装饰,更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例如,五毒纹饰寓意着以毒攻毒,守护家人幸福安康。

IMG_256

20241227170634662-23-82c4f.png

泥塑的材质有着与生俱来的脆弱性,极易损坏。为了解决泥塑易碎的问题,凤翔泥塑的传承人胡新明克服了重重困难,通过不懈的试验研究,成功开创了“摔不烂胡氏泥塑生产工艺”,有效解决了凤翔泥塑容易破损的难题,使泥塑产品更加适应市场的运输需求。

胡新明还发掘和创作了二十多个规格一百多个泥塑品种,丰富了凤翔泥塑的种类。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艺术展览和博览会,荣获一百多项国内外大奖,远销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坐虎”“乐乐狮”等作品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被选为生肖邮票主图。胡新明本人也多次应邀赴美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展出讲学,成为国际知名的民间艺术家。

胡新明说:“我们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民俗文化,都是人们在长期劳动中创造并逐步完善,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习俗产品,具有广泛的市场基础,才代代相传成为一种信仰而经久不衰。非遗传承的最佳理念,就是让我们传统的艺术重新回归本性生活。要创新但不能盲目创新,而是要在保护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去创新。”IMG_256

20241227170634745-97-0ef60.png

如今,年轻一代手艺人的加入为凤翔泥塑注入了新鲜血液,推动了这一古老民间艺术走向新辉煌‌。近年来,凤翔泥塑的传承者们不断推陈出新,积极将现代流行元素与国潮风尚融入作品中,进而推出了丰富多样的创意产品,如餐具、书包以及时装等。

现代元素的加入,不仅使凤翔泥塑在传统市场上保持了稳固的竞争力,更令其在市场中找到了全新的定位。泥塑工艺品不仅在当地热销,还畅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006年5月20日,凤翔泥塑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凤翔县通过深入挖掘泥塑文化资源,积极推行“非遗+旅游”的创新模式,将泥塑产业与乡村旅游得以紧密融合。目前,六营村已建成多个功能各异的区域,包括中国泥塑园、民间工艺传承体验区、综合展示区以及旅游服务区等,形成了以泥塑产业为核心,涵盖吃、住、游、购、娱、产、学、研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旅游景区。

20241227170634665-76-41db5.png

2023年,六营村步入发展丰收之年。凭借泥塑文化的独特魅力,该村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游客数量高达150万人次,村庄的旅游综合收入达到2580万元。六营村还建成了“中国泥塑体验园”。体验园里面展示了各式各样的精美泥塑作品,从传统的神话故事人物到充满现代生活气息的小物件,一应俱全。游客们在这里不仅能欣赏到这些美轮美奂的泥塑作品,还可以参与泥塑的制作。通过这种方式,国内外众多游客对凤翔民间工艺泥塑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时被这一古老的民间工艺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所折服。(文/贺娇)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责任编辑:艾米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