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决策网讯 45岁的吴大姐是勉县某洗涤公司的一名熨烫工。去年夏天的一个工作日,她在操作熨烫机时脚下一滑,整个人重重摔向机器。伴随着一阵剧痛,她的右脚被卷进滚烫的机器,造成严重挤压伤和烫伤。
"当时疼得眼前发黑。"回忆起事发场景,吴大姐仍心有余悸。经过多次手术和漫长治疗,虽然伤情暂时稳定,但已经导致丧失部分劳动能力。
让吴大姐稍感安慰的是,公司一直给她缴纳工伤保险。在她住院期间,公司也积极配合办理理赔手续。但当拿到理赔款时,吴大姐发现少了"两笔钱"——一次性伤残补助金和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我家里经济压力大,万一以后伤口复发,可怎么办?"文化程度不高的吴大姐越想越慌,最终一纸诉状将公司告上法庭。
接手案件的民一庭王彪法官没有简单安排开庭。在调解室里,他注意到吴大姐说话时总不自觉地摸右腿,眼里满是焦虑。
"大姐,您具体担心什么?跟我说说。"王法官递上一杯热茶。得知吴大姐最怕"以后看病没钱治",他当即决定:"这个事光看案卷不行,得去把政策吃透。"
接下来的日子,王法官成了劳动局、工伤保险科的"常客"。他翻遍政策文件,终于找到关键依据:由于公司持续为吴大姐缴纳工伤保险直至退休年龄,她的工伤医疗待遇可享受终身保障。
"大姐,就像您买了长期医保,以后伤口复发,随时可以找工伤保险报销。"王法官特意把吴大姐请到法庭,用家常话解释政策,"公司该补的赔偿金,我们一定帮您落实。"
看着法官为她的案子来回奔波,吴大姐红了眼眶:"原来国家政策这么好,是我没弄明白。"最终,在法院调解下,公司补足了赔偿款,这场纠纷圆满化解。
这起案件是勉县法院践行"司法为民"的生动写照。法官们用"多跑腿"换来群众"少忧心",让冰冷的法条有了温暖人心的力量。正如王法官所说:"老百姓打官司不容易,我们多费点心,他们就能少走点弯路。"(供稿:李佳思 赵丽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