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里关:傥骆道上的秦岭陉枢

2025-05-20 20:02:26 来源:党双忍职业日志

图片

引言:在酉水褶皱处聆听山风与驼铃

傥骆古道穿越层峦叠嶂,在八里关镇留下一处“陉道枢纽”。这里是八里关,傥骆道中段的“秦岭腰膂”。当山风掠过石砌关墙的残垣,酉水河水在谷底奔涌,仿佛在诉说:这座因“八里险陉”得名的关隘,曾以“一陉控南北,一镇绾秦蜀”的姿态,在秦岭的褶皱里,见证了马帮铃响与战火烽烟的千年交织。

一、地理形胜:陉险谷深的中枢要地

八里关坐落于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八里关镇(据《洋县志·疆域志》载,该镇因“距洋州治所八十里”得名,后世简称“八里”),踞守傥骆道与酉水河谷的交汇口。北通周至骆峪(傥骆道北口),南达洋县华阳古镇(傥骆道南段核心驿站),西接湑水河谷,东连酉水主河道,是整条古道“越岭穿谷”的关键节点。此处河谷狭窄,两侧山体海拔均超1200米,古道沿酉水东岸蜿蜒,最窄处仅容单骑通行,形成“一河夹两山,一陉通南北”的险峻格局。

现存清代石砌关墙遗迹(长约80米,高3-4米)依山就势,墙体以秦岭片麻岩错缝砌筑,部分夯土层中嵌有汉代绳纹瓦片,显示此处自汉代起即为交通要冲。关墙东门遗址嵌有“八里关”石匾(清嘉庆十五年刻),字迹风化严重,但“南通巴蜀”“北达秦中”的篆体刻痕仍可辨识,与《读史方舆纪要》中“当骆谷、傥谷之中,南北往来,必由之道”的记载相呼应。

图片

二、历史烽烟:陉道上的攻防与集散

八里关的军事史,可追溯至宋代对秦岭古道的经略。据《洋县志·关梁志》载,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在此设“八里巡检司”,“掌巡缉盗贼,护持商道”,虽无明确茶马贸易记载,但其地处傥骆道中段,推测为蜀茶北运的重要中转站——蜀地茶叶经酉水河谷陆运至关,再由骡马队驮运翻越秦岭,关旁现存的宋代石碾槽(长2米,深0.3米,现藏洋县博物馆),或为当年压制茶砖的工具。

明清时期,随着川陕流民增多,八里关成为防御前线。明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增筑关墙,设堡屯兵”,形成“八里关堡”;清嘉庆五年(1800年),白莲教起义军王聪儿部攻至关下,《洋县志·兵事志》载“贼众仰攻,守军据高临下,掷礌石、放抬枪,贼死伤惨重,退往五郎坝”,现存关墙顶部的“礌石槽”遗迹(宽0.5米,深0.3米),即为当年囤积滚石的防御设施。

近代史上,八里关见证了红色足迹。1946年夏,中原军区北路突围部队经傥骆道北上,据《洋县革命老区史料》记载,部分支队夜宿八里关,“借宿民房,秋毫无犯,天明留铜钱于灶台”,当地老人至今口传此事,虽无详细战役记载,却成为关隘与时代相连的温情注脚。

图片

三、文明通道:陉道上的商贾与迁徙

八里关的石板路上,深深的马蹄印诉说着千年商道的繁华。作为傥骆道中段唯一相对开阔的谷地,这里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蜀地的竹木、药材、漆器经酉水河谷顺流而下至关,再由马帮驮运翻越秦岭;关中的盐铁、布匹、粮食则经此南下,进入汉巴山地。明代《洋县志·货殖志》载“八里关市,逢五集,秦蜀商贾负货云集,骡马驮队相属”,现存古道上的蹄印深达2厘米,部分石块可见铁掌摩擦形成的凹痕。

关旁的“山陕会馆”遗址(清代重建),现存石制柱础12个,其中2个刻有“秦陇”“巴渝”字样,残碑碑文“秦蜀通衢,共利同攸”,印证了两地商人的协作共赢。清初“湖广填四川”移民潮中,大量人口经此关入蜀,关北的“接官亭”遗址(清代建筑基址),曾是地方官核验路引、分发口粮的场所,遗址地表散落的“湖广填四川”时期青花瓷片,成为移民历史的实物见证。

图片

四、遗存与意象:石墙下的时光碎片

现存八里关遗址以清代关墙为核心,墙体嵌有“八里关”石匾,其侧立有《八里关修路碑记》(清道光二十年),碑文记载:“傥骆之道,八里为枢,陉险道狭,商旅难行,乡绅募资,拓宽三尺,以利往来。”关城东门遗址处,3根宋代拴马桩(高1.2米,柱身凿有系绳凹槽)保存完好,桩头铁环的锈蚀痕迹,让人遥想当年马帮驻留的景象。

酉水河畔的古码头遗址,可见清代条石砌就的台阶(现存15级),虽部分坍塌,仍能辨识“之”字形登岸路径。关址北侧的“烽燧台”遗址(汉代至清代沿用),现存夯土台基(底径8米,高4米),地表散落大量唐代陶片、明代琉璃瓦,印证了其作为军事预警节点的漫长历史。当代学者在《傥骆道交通考》中指出:“八里关无雄关之名,却有中枢之实,其价值在于以‘陉道之险’自然分割南北,又以‘谷地之阔’接纳往来,此乃古人‘因险设便’的智慧体现。”

五、当代回响:陉道新颜与历史守望

今日的八里关下,345国道穿境而过,酉水河上的新桥与古关墙遥相辉映。2021年,关址被列入洋县“秦岭古道保护名录”,当地在遗址旁立碑说明,图文介绍八里关在傥骆道中的枢纽作用。每年秋季,“傥骆古道文化周”活动在此举办,村民以情景剧形式重现古代通关场景——驼铃声中,“马帮”驮载着蜀茶、秦盐经过关墙,“戍卒”核验路引,虽为现代演绎,却让千年商道的记忆触手可及。

站在关墙遗址上,酉水河在脚下奔涌,远处秦岭群峰云雾缭绕。八里关的故事,藏在每一块斑驳的石砖里——它曾是军事要塞,是商贸驿站,是迁徙通道,却始终以“陉道中枢”的姿态,见证着人类在险隘中开拓的智慧。正如《洋县志》所云:“八里者,傥骆之枢纽也,陉道通则南北畅,陉道塞则秦蜀隔。”当现代交通穿越秦岭,八里关的残垣断壁仍在诉说:真正的“关隘”,从不是冰冷的城墙,而是连接文明的精神纽带。(文/党双忍)

图片

2025年5月19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