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更新:从技艺展示到文化浸润
从技艺传授到文化浸润,从单独活动到系统推进……今天,当我们探讨非遗进校园,实质是在见证一场理念革新。
非遗进校园的初期探索,多是邀请非遗传承人就单个非遗项目进行技艺层面的展示。如今,随着实践深化,非遗进校园在目标设计、理念阐释层面完成了从“术”向“道”的转变。
在广东省东莞市东城第一小学(简称“东莞东城一小”),醒狮课程已成为响当当的品牌。早在10余年前,该校借助温塘社区醒狮队资源启动社团活动,请醒狮艺人到校教授基本舞狮动作。“坚持多年,现在我们已探索出递进式学习理念。”该校相关负责老师温伟聪告诉记者,不同年级的学生学习重点不同,三年级、四年级学生侧重了解南北狮文化差异、打牢扎马步等武术根基,五年级学生学习醒狮表演程式,六年级则在基础训练中领会醒狮精神。
东莞东城一小将醒狮精神凝练为“顽强拼搏,积极向上,团结合作”12个字,在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深入运用,让他们在醒狮训练中体会坚持的意义,在双人配合舞狮时理解协作的价值,在遇到难题时汲取非遗中蕴含的智慧。“让学生受益的不仅是技艺,更是这种能伴随其一生成长的精神。”温伟聪说。
在四川省成都市,非遗进校园以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学校为样板,引领其他学校。自2014以来,成都市评定了3批共50所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学校,涵盖19个区(市)县。这些非遗基地校各确定了一个或多个主要传承项目,涉及川剧、蜀绣、青城武术等。目前,成都市开展非遗传承进校园的学校数量超过400所,覆盖26万学生。“我们更重视在地文化挖掘,鼓励市级传承基地学校开展‘一校一品’的探索,并将非遗元素深度融入校园环境与学校课程。”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承发展科工作人员周绪海说。
实践创新:多维融合体系化发展
各地在非遗进校园的实践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创新模式。这些模式的共同特点是突破单一的技艺教学,构建起多维度、立体化的传承路径。
进校园展示非遗技艺、编写教材、成立社团、与学生联合共创、带成果赴国外展出……这些年,白族扎染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张翰敏几乎将非遗进校园的模式尝试了一个遍,合作对象涵盖大中小学校及职业院校。
在云南大理的一所小学,她和学校的老师不仅带领学生学习扎染技法,还带着他们在校园种植马蓝,观察其生长周期,参与采摘、发酵、染色,进行全过程学习;在甘肃等地的院校,她教学生系统认知美术与扎染;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她指导学生围绕“蝴蝶”“马齿花”等传统纹样和题材进行思考,并将成果融入他们的毕业创作。
“进校园不止让孩子们学会一门技艺,而是让他们通过非遗记住自己的根,看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张翰敏始终坚持这样做,不断为非遗传承开疆拓土。
非遗进校园落地见效,离不开精准施策,也离不开方法创新。其中,课程开发与师资建设最为关键。
围绕貔貅舞这一非遗项目,东莞市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的课程,由校内骨干教师、非遗传承人、高校专家组成的研发团队综合设计,不仅涵盖历史脉络、文化寓意等内容,还梳理出动作谱系与创新实践方法。
“校内教师主力军与校外传承人导师团深度合作、共同努力,开发出学科融合课、校本课程、课后特色课程的三级体系。每个学科和每位传承人都全情投入。”该校负责人介绍,该校体育课融入貔貅舞动作教学、音乐课带入客家童谣、美术课教授设计道具、语文课则增加创编剧本内容,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课程中掌握传承貔貅舞的相关技能。在此基础上,孩子们学习《貔貅舞》校本教材就可以根据实践开展思考,更容易理解其中的精髓。
成果出新:在文化传承中培育时代新人
非遗进校园的成效,最终体现在青少年身上。他们不仅成为技艺的学习者,更成长为文化的诠释者和创新者。
优化传统纹样的AI算法,还原唐昌布鞋“搓麻织布”全流程沉浸式的虚拟工坊,精准复刻楦型工艺……在成都市,一组融合作品的作者是成都高新区天辰路小学学生,其表现手法借助现代科技,为非遗插上了飞向远方的翅膀。这组作品还于今年登上了国际文化交流的展台。“孩子们的创意被更多人看见,学校和参与教师的工作也得到认可。非遗进校园正在吸引更多力量加入,将为未来一段时间的传承发展培育新的土壤。”周绪海感到,非遗进校园将在一定程度上让非遗的传承创新有长足进步。
东莞市松山湖横沥实验学校的学生们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参与了“貔貅舞”“430创意工坊”“貔貅舞台剧”“皮影工坊”“文创工作坊”等各种趣味社团。在这里,他们不仅沉浸式学习貔貅舞,还用新一代的眼光和风格为非遗带来崭新面貌。“看到孩子们自编自演的舞台剧,惊叹之余会深刻体会到他们主动探究本土文化的努力,他们创作与协作能力的提高,让我心中充满感动和自豪。”一位家长这样说。
非遗正以更鲜活的方式塑造着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而孩子们的成长变化,恰是非遗进校园最好的答卷。在青少年身上,非遗舞出新时代的精气神,传承之河奔涌不息。(中国文化报首席记者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