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王维笔下秦岭的苍翠诗意,今日正以新的维度延续——这既是云雾漫过冷杉林的视觉盛宴,又是一场深刻的价值觉醒:生态如何"生息"?绿水青山如何转化为金山银山?这场关于"生息"的探索,恰是人与自然对话的当代答案。
一、生态产品:自然资本的"利息"形态
生态生"息"之"息",本质是自然资本持续产出的"利息"。这些"利息"形态多元,既见之于具象,也藏之于无形,更融之于文脉。
物质供给是最直接的"实物利息"。清洁水源滋养作物,新鲜空气孕育生机,安全农产品与优质林产药材,皆是大自然的馈赠。浙江丽水的"山泉西瓜",因灌溉水的洁净特质,溢价远超普通品种,正是生态直接变现的生动注脚。
调节服务是不可或缺的"功能利息"。水源涵养、土壤固着、防风固沙、固碳释氧,这些无形功能如同生态银行的"永续债",默默守护人类生存根基。福建南平的"森林生态银行",通过集中托管林业资源开发碳汇项目,让林农指尖划过的每片绿叶,都化作可触摸的经济红利。
文化服务是浸润心灵的"精神利息"。自然景观的审美启迪、休闲游憩的身心疗愈、科学探究的灵感迸发,皆源于生态系统的文化赋能。云南普洱的茶香里,既有叶片的醇厚,又沉淀着云雾高山的生态文脉——这份"利息",滋养的是精神世界。
二、价值本源:自然资本的"金本位"
生态产品的价值根基,在于"自然资本"本身——绿水青山不是无源之水,而是能持续"生息"的本金。
健康的生态系统自带"造血功能":自我修复维持平衡,循环再生孕育新机。保护生态,是为这笔本金"保值";修复生态,是为其"增值";而任何破坏行为,都是透支本金、断绝未来"利息"。
这份认知自古有之。《礼记》"草木零落,再入山林"的节制,《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敬畏,本质都是对自然资本的珍视。如今,传统智慧与现代科学相遇:卫星遥感监测森林覆盖率,智能算法核算碳汇量,让"惜本金、增利息"的逻辑有了更精准的实践载体。
三、价值实现:四大转化路径
认知价值之后,更需搭建"生息"通道。四大路径构成闭环,让生态价值从潜在变为现实。
1.经营开发路径,直接变现生态红利。生态农业、森林康养、文化旅游等业态,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收益。2023年秦岭沿线文化生态旅游收入同比增长28%,印证了"看山望水"就能"赚钱养家"的可能。
2.市场化交易路径,为无形服务定价。生态补偿、碳汇交易、水权交易等机制,让"呼吸的空气、涵养的水源"有了价格标签。浙江推行的"下游补偿上游"机制,让清水流淌的每一公里都算得出价值,实现"护水者得回报"。
3.保值增值路径,以保护促溢价。严格守护独特生态,再通过品牌建设放大优势,让"生态好"成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黑龙江五常大米、赣南脐橙的高价,恰是"产地生态"赋予的品牌溢价——保护越严,价值越厚。
4.体制机制创新路径,让生态价值可计量。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体系的推广,如同为绿水青山"记账":太白山因李白诗句增韵,沣河因《诗经》咏叹添值,让"山水即文脉"的感性认知,转化为可比较、可考核的理性数据。
四、实践探索:案例中的"生息"智慧
各地实践,正书写着生态"生息"的多样答案。
秦岭深处,科技与文化交织:卫星遥感监测森林的同时,也守护着古栈道遗址;智能传感器记录水质的刹那,也存档着古渡口的水文记忆。"护山即护史"的传统,借由现代技术落地生根,让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同频共振。
浙江安吉,曾因"卖石头"满目疮痍,如今靠"卖风景"富甲一方。竹海变景区,民宿成产业,这场从"黑色经济"到"绿色经济"的转身,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逻辑。
贵州荔波,喀斯特森林曾是发展障碍,如今成了"摇钱树"。旅游开发让村民端上"生态碗",而收益反哺保护,又让森林更茂密——保护与发展的良性循环,让"生息"有了可持续的动力。
五、未来展望: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生态生"息"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保护—增息—计价—变现—反哺"的完整闭环:以严格保护筑牢自然资本"本金",以生态修复提升"生息"能力,以GEP核算摸清"利息"家底,通过多元路径实现价值变现,最终将收益反哺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
这条路,需要制度护航——如《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将文化遗迹纳入保护条款;需要科技赋能——从遥感监测到碳汇核算,让生态管理更精准;更需要文化引领——从"天人合一"的传统智慧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代理念,凝聚全民共识。
秦岭不语,却以千年未变的文脉与重生的绿意,诉说着生态生"息"的真谛:当人类真正懂得珍视自然资本,让绿水青山的"利息"持续滋养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便不再是诗中意境,而是文明延续的常态。
这是东方智慧的当代回响,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生"息",生生不息——这,正是中华民族献给全球生态文明的中国答案。
党双忍2025年8月27日于磨香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