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白冠长尾雉:亟待聚焦的“隐秘国宝”

2025-09-14 08:29:14 来源:西部决策网

图片

秦岭,中国的“中央水塔”与生物多样性宝库,孕育了“东方宝石”朱鹮,也栖息着另一位同属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中国特有生灵——白冠长尾雉。它的野外种群仅约5000余只,不仅显著少于朱鹮,更呈多点位、孤岛式、小种群、零星状分布,以“森林瑰宝”的身份藏于深山,其保护紧迫性正随种群的脆弱性日益凸显。

图片

一、境遇迥异:被“遮蔽”的森林国宝

2021年,白冠长尾雉与朱鹮同列《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最高等级,承载着同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但二者的种群轨迹却走向截然不同的方向——白冠长尾雉的“稀少性”与“隐匿性”,使其成为秦岭保护中易被忽略的关键。

白冠长尾雉:数量更少的特有濒危者

仅分布于中国中央山系——大秦岭的中国鸟,白冠长尾雉栖息地碎片化,处于易危状态。其生存高度依赖海拔800-2000米的原始针阔混交林及完整林下植被,生境一旦破坏,脆弱种群难以恢复,如今数量已不及朱鹮。

图片

朱鹮:湿地生态的复苏典范

从1981年全球仅存7只的绝境,到如今种群突破1万只,朱鹮的“涅槃”是全球濒危物种保护的标杆。它依赖洁净水域与生态农田,种群增长直接印证了秦岭南部湿地生态的修复成效,与白冠长尾雉形成鲜明的“数量反差”。

白冠长尾雉的保护,不在于与朱鹮的对比——作为山地森林生态原真性的“活标尺”,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不可替代的生态财富。更稀少的种群、更隐蔽的生存状态,让它成为亟待加码保护的“被忽视者”。

图片

二、生态互补:森林“哨兵”与湿地“旗舰”的共生

作为秦岭生态的“指示物种”,白冠长尾雉与朱鹮因栖息环境、食性的差异,形成“林脉-水脉”的互补格局,各自以“食性”为纽带,监测着所在生态系统的健康。

白冠长尾雉:森林的“植食性哨兵”

它的“餐桌”完全绑定森林资源,是林下植被的“精密检测仪”:

春季取食树木嫩芽、嫩叶及初生蕨类;

夏季以野果、浆果补充能量;

秋季主食松籽、橡子等坚果,依赖森林结果量;

冬季挖掘地下根茎和越冬芽苞生存;

仅繁殖期(4-6月)捕食少量昆虫,为雏鸟提供高蛋白。

林下植被退化(如过度砍伐导致灌丛减少)会直接切断其食物来源,目前最大威胁仍是栖息地碎片化——部分区域公路扩建、矿业开发,将连续分布的针阔混交林切割为孤立斑块。

图片

朱鹮:湿地的“肉食性旗舰”

朱鹮的“餐桌”扎根湿地,是湿地生态的“敏感指标”:

主要在浅水区域捕食水生昆虫、小鱼、虾类,尤喜泥鳅、鳝鱼;

长弯喙能精准夹取淤泥或浅水中的食物;

冬季扩展至稻田觅食泥鳅、蜗牛等农田生物。

水域污染、湿地退化会迅速减少其食物资源,直接制约种群稳定。

图片

三、系统保护:守护秦岭“林-湿”生态的完整图景

白冠长尾雉与朱鹮的保护,本质是维护秦岭“森林-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完整性。相较于已实现种群复兴的朱鹮,白冠长尾雉的现状更凸显了森林生态原真性保护的紧迫性——二者共同构成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缺一不可。

核心保护方向

白冠长尾雉:以守护山地森林完整性为核心,禁止乱砍滥伐,严控基础设施对森林的切割,维持林下植被自然状态,保障其栖息与觅食环境稳定。

图片

朱鹮:以维系湿地与农田平衡为关键,控制水域污染,推广生态农业,保留农田自然生态位,确保其食物来源充足。

公众参与路径

进入秦岭林区时,不践踏林下植被、不丢弃塑料垃圾,避免干扰白冠长尾雉的隐蔽栖息;

在朱鹮分布区,优先选择生态农产品,支持当地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间接为湿地生态保护助力。

图片

每一个微小行动,都是在为秦岭生态图谱的完整添砖加瓦。

白冠长尾雉“隐于林”,以稀少种群守护森林生态;朱鹮“依于水”,以种群奇迹见证湿地修复。二者都是秦岭生态的不可或缺的国宝,唯有既瞩目朱鹮的“生态传奇”,也正视白冠长尾雉“更稀少、更亟待守护”的现状,才能真正实现秦岭生物多样性的永续发展,筑牢生态文明的根基。(文/党双忍)

图片

注:本文与《白冠长尾雉:不应被遗忘的秦岭美学丰碑》为上下篇。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赵纳勋对本文进行了科学审查。2025年9月12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