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龙:奖牌之外 匠心之内

2025-10-21 10:20:58 来源:西部决策网

一座火车站、一份招生简章、一辆公交车、一所技能院校——四块看似毫不相干的拼图,拼出了李龙技能人生的序幕。他未曾想到,自己的人生轨迹,竟因一次偶然的远行彻底改变。

20251021102153138-86-1c7aa.jpg

起点:四块拼图,叩开技能之门

李龙,来自陕北绥德,是生于黄土高原的一名青年。2007年的一天,年仅18岁的他只身乘坐火车来到西安,本想看看省会城市的模样。却没料到,还未走出火车站广场,一个机遇悄然已至。

当时正值招生旺季,西安火车站的各个学校招生点前人潮涌动。李龙原本只是想去凑个热闹,没想到脚步却不自觉地在陕西省理工学校(现已并入西安科技大学)的展台前停了下来。了解情况后,他和家人电话商量了一下,便做出决定:报名,学一门技能。而这个选择背后,还有一个简单的理由——这所学校“有公交车直达火车站”。

李龙回忆,初中时他因严重偏科而陷入迷茫。正是那个招生展位,如一束光,照亮了他十八岁的困惑,为他指明了新的人生方向。

这个从黄土高原走出来的青年,就这样带着一份朴素的果断,踏上了技能成才之路。

20251021102403380-89-c5f18.jpg

李龙在测量数控铣床加工工件

竞赛:最硬核的“教师资格证”

面对新的成长环境,李龙很快适应了下来。在校期间,他主修数控技术专业。机械加工的世界对他而言充满了新奇——机床的轰鸣、图纸上的线条、电脑编程的指令,每一个元素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2007年8月至2008年12月,短短一年多的实训生涯,为李龙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成长后的他,首次出征大赛就锋芒初露。2008年,他代表学校参加陕西省数控技能大赛,出乎意料地一举夺魁,荣获数控车工项目一等奖。惊喜未褪,更大的机遇接踵而至——因大赛成绩优异,他从全校3600多名毕业生中脱颖而出,成功留校任教。

有天赋且肯努力的李龙,凭借一身精湛技艺,为自己赢得了一张无形的“教师资格证”,成为他专业实力最生动的注脚。陕西构建的“以世赛和国赛为引领,省赛为龙头,行业和地方赛事为主体”竞赛体系,明确将大赛优异选手纳入领军人才培育重点对象,而李龙的这一经历恰是 “以赛育才” 政策的生动体现。

“很多人觉得中专生没出路,可我偏不信。就凭这一张中专文凭、一台机床,再加上一股不肯服输的倔劲,我也要拼出自己的一片天。”

接下来的十多年,李龙以引进人才的身份在几所技工院校从事教学工作。在此期间,他一方面努力钻研、积累经验,以提升自我;另一方面积极参加各类技能竞赛,并带领学生参赛来检验教学成果。

2008年的参赛,不仅是他征程的起点,也开启了他与技能竞赛的不解之缘。2009年,他更是一鼓作气,在全国技能大赛中获得加工中心操作工三等奖,并在省赛中再夺数控类项目二等奖。

2011年成为他职业生涯的关键一年:他不仅以教练身份指导学生荣获陕西省数控车一等奖,个人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同时也以选手身份在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陕西赛区中勇夺数控车一等奖第一名,被省级多部门联合授予“陕西省技术能手”荣誉称号,实现了指导能力与个人技艺的同步提升。

从2012年至2025年,十余年间,李龙几乎从未缺席任何一场国家级或省级数控类大赛,屡次名列前茅,持续保持高水平的竞技状态。

与此同时,他的身份也在不断转变——从最初的参赛选手,到教师,再到执裁比赛的裁判,每一步都见证着他的成长与跨越。

“从学生到老师,从选手到裁判,我始终坚信:做事,就要做到底;做,就要做到极致。”李龙说。在数控领域,这份“极致”的刻度,是控制到0.01毫米以内。

他进一步解释道,数控技术不仅涵盖加工、编程与操作等综合能力,更核心的是对精度的极致追求。在实际操作中,加工精度必须控制在0.01毫米以内——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分之一。达到如此微观的精度,依靠的不仅是技术,更是超常的专注与持久的耐心,这也正是高素质技能人才的核心素养。

20251021102342288-10-54342.jpg

李龙指导学生进行机床操作

实战:汗水淬炼“工匠毕业证”

如果说竞赛为李龙在数控领域颁发了“硬核资格证”,那么企业的全方位磨砺,便是他用辛勤汗水换取的一本含金量极高的“工匠毕业证”。

2019年,李龙被北京数码大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AXA)聘为西北事业部项目经理。在此期间,他承担了多家企业及院校的合作项目,主要负责企业PLM系统搭建及院校实训室建设与课程规划工作,并作为项目负责人成功完成了青海大学价值500余万元的实训室改造建设项目。

在李龙的工作版图中,两项主要职责并行推进:一方面他要为各类院校技能大赛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另一方面还要深入企业内部,协助优化业务场景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的搭建。这与陕西省“支持企业通过重大项目锻炼培养领军人才”的政策导向高度契合。

随着业务拓展,李龙的工作节奏持续加快,肩负的责任也日益加重。面对西北地区200余家校企客户,李龙常年奔波于五省区之间。虽很辛苦,他却视这段经历为宝贵的成长。

当时,由于国外软件受限,智能化协同制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毅然启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项目,决心啃下这块“硬骨头”。面对这一“卡脖子”难题,刚刚加入实验室的李龙与团队日夜钻研,从客户使用习惯梳理到各系统之间的集成升级,不断摸索、反复调试。凭借不懈的努力,如今该实验室已突破15项关键技术,获得30项专利授权,支撑了30余项国家智能制造重点项目。2024年,实验室授予李龙“突出贡献奖”,这不仅是对他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整个团队技术突破与集体奋斗的表彰。

这段经历也让李龙深刻感触道:“要想当好老师,就得先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只有知道企业要什么,才能培养出适合的学生。”

20251021102425869-8-755a9.jpg

李龙指导学生进行加工工艺分析

编书:文稿立起精准技能的“标尺”

在长期扎根一线的实践中,李龙不仅锤炼技艺,更注重将实操经验升华为理论总结。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学生们手中的教材内容已严重滞后于行业实际。技术快速迭代,教材却未能同步更新。

经了解得知,原主编退休后,旧版教材未能及时修订。于是,李龙主动请缨,参与《CAXA CAM制造工程师实用案例教程》(2020版)的编撰工作。

编撰团队全面更新了操作界面,对每个操作步骤进行精细打磨,过程极为严谨审慎。也因此该教材才获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印刷量突破两万册,成为多所院校的标配教材。

此外,李龙还自主编著了《三维实体建模习题精选》教材,这本书主要适用于机械类相关专业的教学,能够满足机械创新设计、大学生工程制图与3D建模大赛、零部件测绘等技术竞赛的训练需求。更重要的是,书中增加了3D看图二维码。学生们通过扫码,可直观地从多个剖面观察学习,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数字化,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如今,李龙作为主编统筹出版了3本“十四五”规划教材,担任副主编参与编写教材6本,并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

20251021102307049-47-b8edc.jpg

在渭南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现场,李龙专注操作

匠心:最青春的“传承接力”

盘点李龙的一天,清晨7时从西安出发,驱车前往渭南技师学院。晚上8时30分,仍与学生一起复盘一天的实训操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

现在的李龙,拥有多重专业身份:不仅是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玩具设计师高级技师,还担任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裁判和世界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裁判。

在专业领域,他屡获殊荣,先后被评为“陕西省首席技师”“陕西省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被授予“陕西省三秦工匠”“陕西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2023年,获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诸多荣誉加身,李龙心底最珍视的,始终是“老师”这个身份。他将学生的操作台、绘图电脑紧邻自己的办公桌。一转身,就是一次指导;一抬头,便是一次交流。这种“零距离”的教学,真正实现了理论与实战的无缝衔接。

已入职某国企的弟子王旭东对此感触尤深:“从上学到工作,一碰到技术难题,我第一个想到的还是李老师。”即便毕业多年,李龙与学生们的联系也从未中断。这份师徒间的深厚情谊,早已悄然融入机床的日常轰鸣之中。

2024年11月,以李龙名字命名的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设立。短短时间内,团队已荣获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十余项,出版多本规划教材,申请多项专利与软著,并积极参与企业技术改造,成绩斐然。

20251021102444192-96-6e0a4.jpg

结语:

“我干数控18年了,从没离开过这个领域。”李龙的话语朴实无华,却字字千钧。岁月为凭,机床为证,这是对热爱最好的诠释。

在机床的轰鸣声里,技艺得以代代相传;于匠心的持久坚守中,创新获得不竭动力。如今,李龙正带领团队,向着“大国工匠”的目标扎实前行。这位从黄土高原走出的技能英才,用18年光阴生动诠释了:真正的职业发展,是既有闪光的“面子”,更有扎实的“里子”。而这背后,正是陕西 “3 年新增领军人才300人、新培育领军人才 450人次” 的政策沃土,让万千技能人才得以生根结果。(文 / 记者张静)

李龙简介:

李龙,出生于1989年,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人,渭南技师学院生产实训管理处一体化教研室副主任,车工、加工中心操作工高级技师,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国家级裁判,“陕西省首席技师”“陕西省三秦工匠”“陕西省技术能手”,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