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生不息:秦岭卫士与秦岭学

2025-10-24 16:36:57 来源:西部决策网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

非常高兴,与各位一起商讨秦岭卫士与秦岭学。

2018年以来,以秦岭违建别墅整治为抓手,秦岭保护事业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措施之得力、成效之明显,有目共睹。但是,因历史欠账多、生态修复周期长,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今年,非法猎捕野生鸟类、违规穿越等问题,再次暴露了我们工作中的短板,每一位秦岭卫士都感到身上的担子沉甸甸的。

在这里,首先讲一讲对秦岭卫士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这段话高屋建瓴,既讲生态价值,又讲人文价值,为我们建构了21世纪中国秦岭观。明确要求我们,当好秦岭卫士,守护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我反复学习理解,当好秦岭卫士,既要守护好秦岭作为中央水塔的自然山水、生态环境,又要守护好秦岭作为中华祖脉的历史文化、人文传承。简而言之,当好秦岭卫士,就是既要确保中央水塔生生不息,又要确保中华祖脉生生不息。那么,如何才能当好“双卫士”,全面履行好“双卫士”职责?关键在于,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深刻认识秦岭生态与人文价值。秦岭是屹立中华家园的中华脊梁。它以中央山脉(系)之巍峨,将南方与北方合二为一,将第一阶梯和第三阶梯连为一体;它以中央水塔之雄姿,向黄河、长江、淮河注水,向关中、华北、京津冀供水;它以中华祖脉之胜景,编码中华文化,养育周秦汉唐,开启丝绸之路,和合天下万邦。当好秦岭卫士,就是守护好中华水脉、文脉、根脉,让其生生不息。这关系中华家园永葆生机,关系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秦岭心在陕西,美在陕西。秦岭在陕西造就了天府关中、天府汉中,孕育了渭河、洛河、汉江、嘉陵江等重要水系。这里是华胥之国,伏羲女娲故乡,炎帝黄帝故里,周秦汉唐故都。保护秦岭生态与人文价值,陕西理应走在前列、作出示范。

第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构建秦岭自然保护体系。要持续实施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及与条例配套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不断完善秦岭保护的体制机制。在高质量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片)建设的同时,加快秦岭国家公园创建工作,争取尽快设立。突出“数字秦岭”“智慧管山”,构建以秦岭主梁、支脉、水系为主骨架,生态廊道连通,“分区管控+跨区域协同”模式,为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提供国土空间、监管体系支持,让大熊猫、朱鹮、羚牛、金丝猴、林麝、白冠长尾雉等国宝级动物拥有永续安全的栖息之所。划定水源地分级保护区,建立水质监测与联防联控平台,实施水源涵养林提质工程,保障水资源供给安全稳定性。

第三,以国家文化公园为主体,构建秦岭文化传承体系。考虑到巳建国家文化公园的实际状态,秦岭国家文化公园以陕西秦岭为主体。要与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陕西段)协同联动,秦岭国家文化公园以华山、骊山、终南山、太白山、天台山为骨架,以国道(高速、高铁)、古道(古关)、沟道(峪道)为网线,从潼关到大散关、渭河到主梁为核心区,构建以西安为掌心、渭南、商洛、安康、汉中、宝鸡为五指的掌状布局。系统梳理商於道、子午道、褒斜道、陈仓道历史文化资源,加强华山、骊山、终南山、五丈原、天台山风景名胜区,周秦汉唐遗址公园、考古公园,省市博物馆(院)的连接联通,形成“区+园+馆”紧密结合的文化公园体系。改建秦岭博物馆为秦岭博物院,与青铜器博物院、各类博物馆合作,形成秦岭博物馆(院)群。创新“文化+生态+数字”传播载体,提升传播效能,扩大秦岭文化的影响力。

第四,以绿色生产力为主体,构建秦岭绿色经济体系。要让好山好水成绿金。以城镇、乡村、工矿为骨架,穿透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推进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绿色矿山、绿色社区、绿色乡村、绿色城镇,培育绿色生产力。要让好山好水成风光,与秦岭文化公园相衔接,各类自然公园、动物(植物)园、风景名胜区、秦岭小镇、民宿、农家乐协同,让秦岭休闲成为一种时尚,让秦岭生态成为一种康养,让秦岭旅游成为一种修行。要让好山好水成产品。秦岭的好山好水,带着秦岭的米,秦岭的茶,秦岭的木耳香菇,秦岭的麝香、中药材一起闹市场,让好山好水滋养富民产业,让秦岭绿金生生不息。洋县借朱鹮闯市场的做法,值得推广。要健全协同治理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平台,成立“秦岭保护与发展促进会”,整合民间组织、企业、科研机构力量,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格局。

第五,世代相继,久久为功,永续焕发秦岭生态与人文勃勃生机。守护好中央水塔和中华祖脉,绝非一朝一夕、一年一度的事情,需要年复一年、世代相继、久久为功。秦岭卫士,不只有一代人,而是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从提出建设秦岭国家公园,至今已有十余年时间,目前公园虽未设立,但秦岭生态保护修复已成效斐然。公园范围内理顺土地权属关系、自然保护地整合、原住民生计安排等都取得重要进展。建设与中华祖脉适配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与中央水塔适配的绿色经济体系,必然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开创性、值得下大功夫去持续推进的长过程、大事业。大事业必然是长期过程,我们要有这个心理准备,我们这一代秦岭卫士是奠基的一代,搞好设计、夯实基础是我们这一代的历史责任。

第六,秦岭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是国家战略级项目,要一鼓作气,迎难而上。长江、黄河是世界级大河,秦岭是世界级大山,秦岭与长江、黄河组成的“一山两河”是地球奇迹。值得庆幸,这里就是中华家园生生不息的内园、老园、核心园。“一山两河”中央地带是中国国家战略腹地,环秦岭“六省一市”协同行动,是值得全力推进、持续推动的国家战略级项目。实现环秦岭“六省一市”复兴,必将是中华民族全面伟大复兴的重要标志。我们既需要优质的经济体系,又需要优美的生态环境;既要推进高水平的生态保护,又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我们一起努力,并肩奋斗,履行好我们这一代秦岭卫士的历史使命,用“双高”托住“双优”,托住中央水塔和中华祖脉生生不息的光明未来。

以上,粗线条勾勒了秦岭以其保护秦岭的大格局大趋势,这是秦岭卫土肩负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是秦岭学扎根的深厚土壤、关注的实践问题。

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人人都是秦岭卫士。大家以秦岭生生不息为锚点,以21世纪中国秦岭观为指引,以科学认知为工具,为守护中央水塔和中华祖脉提供了底层逻辑和方法路径——从“中央造山带”的地质演化,到“生物基因库”的生态解码;从“江河之源”的水系研究,到“文明根脉”的文化挖掘,这些在各个领域的探索,如同为秦岭“画像”的无数笔触。今天,我们组织研讨会,探讨秦岭卫士与秦岭学,推进秦岭学建设,就是要把己有的研究成果整合为一个秦岭知识体系,一幅秦岭知识全景图——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从“单片基因”到“系统编码”,从“单项研究”升维为“系统学科”,实现秦岭知识的大联通、大融合,为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秦岭卫士广泛持久的开展行动,为守护好中央水塔和中华祖脉提供更加系统的底层逻辑、更加高效的方法路径、更加有力的的学理支持。

下面,就秦岭学与大家分享三点认识。

一,为何创建秦岭学?

把握三大核心意义,明确学科创建的“价值坐标”。

创建秦岭学,不是简单的“学科命名”,而是回应时代需求、服务国家战略、传承文明根脉的必然选择,其意义集中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填补学术空白,打造“大山大河研究”的标杆学科。长期以来,河流研究较多,而山岳研究较少,秦岭研究多分散在地质、生态、历史等单一领域,缺乏一门能贯通“自然-人文-治理”“山脉-水脉-文脉”的综合性学科。“一山两河”本是独一无二的“研究样本”。构建秦岭学,要从秦岭这一独特性出发,突出一个“合”字:山水文复合、多学科融合,建立一套“山河与文明共生”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为全球大山大河治理提供“秦岭样本”。二是服务国家战略,筑牢“生态安全与文化传承”的学术根基。从生态安全看,秦岭是黄河长江共享的中央之山,对秦岭生态承载力、灾害防控、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系统研究,为黄河生态保护、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从文化传承看,秦岭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秦岭学对其文化基因、文明脉络的深度挖掘,为中华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提供核心素材,让“文明根脉”生生不息有学理支撑。三是赋能区域发展,扛起“秦岭心脏地带”的陕西担当。陕西特别是西安作为秦岭“心脏地带”,既要守护好秦岭“绿水青山”,又要激活其“金山银山”。创建秦岭学,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无论是生态红线的科学划定、文化IP的精准打造,还是乡村振兴的路径设计,都能从秦岭学的系统研究中找到答案,要让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践有“学”可依、有“术”可施。

二,何为秦岭学?

以“系统观”定义一门“山河之学”“祖脉之学”。

秦岭学究竟是什么?简言之,秦岭学是以秦岭山水为核心研究对象,横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可谓“专门之学”“独门之学”。它不是各学科的“简单叠加”,而是用“系统思维”打通各领域的“有机融合”,核心是回答三个根本问题:一是自然维度上,聚焦秦岭“中央造山带”“生物基因库”“江河之源”的属性,研究其地理演化、生态功能、资源禀赋的规律,解答“秦岭如何塑造中国生态与地理格局”;二是文明维度上,立足秦岭“中华民族祖脉”的定位,研究其承载的历史文化、精神内涵、价值基因,解答“秦岭如何孕育并延续中华文明”;三是实践维度上,紧扣秦岭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研究其治理模式、协同机制、转化路径,解答“秦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凝练为一句话:秦岭学是“以秦岭为钥,解读中国”的学问——既是“中央山河”的学理研究,也是“山河治理”“文明传承”的深层探索,兼具“地方根基”与“国家使命”。

三,如何创建秦岭学?

以“协同力”锚定“三大支柱”,把“蓝图”变为“实景”。

第一,以“资源整合”强基,让“分散成果”成“学统体系”。一方面,系统梳理科考数据、文献史料、研究成果,建立秦岭“自然-人文-治理”“山脉-水脉-文脉”综合数据库,打破“数据孤岛”;另一方面,推动陕西高校、科研院所牵头,联合全国相关机构成立“秦岭学会”,让地质、生态、历史、文化等领域专家“协同攻关”,把“单打独斗”变成“集团作战”。

第二,以“体系构建”立骨,让“学科框架”撑“发展血肉”。要明确秦岭学的核心内涵、研究范畴和课程体系,在高校设立秦岭学相关专业或研究方向,培养“既懂生态又通文化、既会研究又能应用”的复合型人才;要制定秦岭学研究规范和评价标准,让学科建设有“章”可循、有“标”可依,既要避免“只说不干”,又要防止“泛化”“虚化”。

第三,以“服务治理”成效,让“学术成果”变“实践动能”。始终把“服务治理”作为秦岭学的落脚点,用生态研究成果优化秦岭生态保护红线,用文化研究成果打造“秦岭文化IP”,用治理研究成果推动跨区域协同;聚焦秦岭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践需求,让学术研究服务生态修复、文化旅游、乡村振兴,实现“学用结合、以学促干”。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创建秦岭学,责无旁贷、大有可为。我们要把21世纪中国秦岭观转化为一个完整的世代共享的学理体系。我们要“申命行事”,讲清意义、定准内涵;要“随风顺势”,整合资源、搭建平台、服务实践。我相信,只要有“十年磨一剑”的韧劲,我们创建秦岭学,一定能成为中央水塔和中华祖脉生生不息的一颗璀璨的“学术明珠”,一定能成为中华文化密码本中的“关键基因”。

借此机会,简要介绍一下文化密码本理论,希望它能够为秦岭学研究提供方法论支持。地球上存在两大神奇的密码:一是生物遗传密码,人们叫它生物基因,二是文化传承密码,我们叫它文化基因。发现生物基因,改变了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文化基因,正在发现,正在揭秘,正在改变人类对世界的看法。生物基因在细胞核里,在染色体里,在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在生命过程中。那么,文化基因在哪里?它的核心居所,在大脑新皮质,在神经元细胞,在神经电信号开合之间,在神经介质传递过程中。大脑内的文化基因存贮于“文化密码本”中,大脑时刻都在读取密码,并解码、编码,生成精神产品,这就是“在读密码本”。当下,AI浪潮涌现,成为人类颅外新皮质,文化密码在颅外新皮质海量涌动,人们每天都在与AI对话,从AI数据库-密码本中读取密码,解码、编码,这就是“在线密码本”。还有一些文化基因,既不在读又不在线,而是散在散落的,等待被系统解码、编码,并将其转化为在读、在线的密码。这是一个更大的全球性的文化基因库,这就是“在库密码本”。人的高度、文明的高度,取决于“在读密码本”“在线密码本”的厚度。科学研究,就是不断探寻“在库密码本”中的文化基因、文化密码,并将其转化为“在线密码本”“在读密码本”中的密码。秦岭学研究,亦如此。秦岭就在中国中央,就在我们具身的生命网络中。希望大家提升知识关联能力,知识融合能力,知识解码、编码能力,为创建中国秦岭学知识体系共同努力。

各位专家,各位同仁,西安是秦岭滋养下的十三朝古都。世代西安人,尽是秦岭传人。西安文理学院怀揣感恩之心,磨砺奋进之志,高度重视秦岭保护工作,大力支持秦岭学研究,牵头组建秦岭保护与发展促进会,令人振奋。今天,邀各位学者相聚,共商秦岭学建设大计,倍感欣慰。我相信,志同道合,协同发力,循环累积,西安文理学院一定能成为秦岭学建设的大本营,秦岭卫士的先锋队。

就讲这些,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批评!

注:本文是在西安文理学院秦岭学建设研讨会上的发言。2025年10月24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