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密码本中的“泽基因”

2025-10-26 09:18:20 来源:西部决策网

在中华文化密码本中,“天基因”立秩序之纲,“地基因”承根基之重,“水基因”主流动、润下之动能,以单一润生滋养万物;而“泽基因”是聚水成和、涵育新生的精神基因——它是“水”流动后的沉淀与归宿,让水的“单一润生”升级为“聚润融生”的价值闭环。这绝非散漫消解,而是以泽薮为笔、温润为墨的文明诗篇:其编码始于仁德流露的滋养性(基础境界),生发出胸怀拓展的汇聚性(扩充境界),升华为智慧圆融的融通性(通达境界),最高智慧在于道体显化的孕育性(终极境界)。四者循“润—聚—融—生”递进,达成“融以致生”的闭环,暗合中华文明“太和”理想与“生生不息”的宇宙法则,构成“以润养仁,以聚成和”的独特密码。

“泽基因”始终是“和合共生”的内核——如春雨滋养万物不张扬,如湖沼汇聚细流不排斥,如溪涧融通阻隔不强势,如沃土孕育新生不居功。它从先民依泽而居的抉择中萌芽,烙印于稻作遗址,淬炼于《周易》兑卦,流转于水利泽祭,最终凝结为当代湿地保护与协同精神。那些镌刻泽韵的符号——甲骨中积水状的“泽”字、商周青铜的水泽纹、元代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烟水汀洲,是这组基因最温润的“文明气韵”,记录着对“滋养与包容”的永恒追寻。

图片

一、源流:从依泽而居到以泽为和的基因跃迁

“泽基因”的初形,藏在先民对“水之聚”的生存依赖里——这种依赖区别于对“水”的单一取用,更在于对“聚水之利”的综合利用。河姆渡遗址中,先民择长江流域余姚江下游(今浙江宁波)滨海沼泽边缘定居:不同于“依江而居”仅靠江水灌溉的单一润生,泽作为“水的聚集态”,既提供稳定灌溉水源显滋养性,又汇聚鱼虾、芦苇、腐殖淤泥显汇聚性,形成“稻作+渔猎+制陶”的多元生存系统,傍泽而居便有了稻作的稳定保障与物产的丰饶多元。这种对“润”与“聚”的本能感知,是“泽基因”最初的序列编码。

夏代“疏川导滞”促成“泽基因”从“生存依托”向“文化符号”的首次跃迁。大禹治水不仅疏河道以顺“水”之流动,更刻意保留泽薮为“水之聚”以显“泽”之沉淀——筑堰围堤让泽成为“天然水库”,旱时放水灌溉、涝时蓄水防溃,这是“滋养性”与“汇聚性”的首次制度化结合,明确了“泽”对“水”动能的转化:让流动的水从“善利万物”的过程,变为“持续育物”的结果。

商代甲骨多“祭泽”占卜,据《甲骨文合集》解读,12878版“燎于泽”是泛祭众泽,13001版“侑于雷泽”为专祭雷泽,商王借泽的“包容汇聚”喻王权一统,借“滋养万物”喻君德润民;周代“籍田礼”与“泽祭”相融,帝王亲耕泽畔良田,既以“亲耕”谢泽的“滋养”之功,又以“泽畔聚众”象征百姓归心。这种“润”“聚”与“治理、权威”的绑定,是“和合共生”在文化层面的初显。

《周易》兑卦推动“泽基因”完成哲学跃升:兑卦☱以“兑,悦也”道破核心——“悦”是泽滋养万物而万物乐其泽的和谐(显滋养性),是汇聚细流而不拒小水的包容(显汇聚性);“丽泽,兑”以“两泽相连、水势互通”喻“融通”,如泽与泽打破边界成大湖,人与人、社会打破隔阂成和谐(显融通性);“君子以朋友讲习”将其化为准则:恰如泽以温润聚细流,君子在讲习中需滋养思想(润)、汇聚观点(聚)、融通分歧(融),最终孕育新知(生)。爻辞“和兑,吉”点透关键:以包容聚众意,以温润润万物,方能成“和合”之吉。这一卦将泽的自然特质提炼为“和”的哲思,为“泽基因”立起思想基石。

此后“泽基因”层层生长:春秋战国,楚国芍陂、魏国漳水十二渠等陂塘泽堰,以“聚雨水、灌农田”将“滋养性”与“汇聚性”化为农业文明命脉;汉代漕渠借泽的“融通”连黄河、渭水,让粮食、丝绸跨地域流通,实现“聚物资而通天下”;唐代设“水部郎中”掌水利,将泽的“滋养”纳入国家治理;宋代山水画以“烟水茫茫”寄“心平气和”,让“融通性”升为审美追求;明代《农政全书》强调“泽为农本”,将“孕育性”与农业革新结合。当代“国家湿地保护”工程,守泽的“滋养”即生态补水,护“汇聚”即保护生物多样性,让“和合共生”在生态文明中焕发新义。

图片

二、哲思:从兑卦到和融的秩序构建

对泽的认知沉淀为哲学编码,本源在《周易》兑卦,灵魂是“和合共生”——这一哲思始终紧扣“泽”与“水”的差异,更与“天、地、山”等基因形成互补共振。

- 《周易》兑卦:“兑,悦也”融“滋养”与“汇聚”——如泽润万物不求回报,聚细流不拒涓滴,区别于水的“独行奔涌”;“丽泽,兑”是“融通”的注脚:两泽相连则水势更大,人际相通则共识更多;“君子以朋友讲习”化为行动指南:如泽般以温润滋养友谊、以包容汇聚思想、在融通中成长、最终孕育智慧,这正是“和合共生”的微观实践。

- 儒家:孔子“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而泽作为“水之聚”,恰是“仁”与“智”的合一——“仁”如泽的滋养,是“仁政润民”的沉淀之德,区别于水的“智”性流动;“智”如泽的融通,是“和而不同”的汇聚之能。孟子“制民之产”是“滋养性”的政治表达:让百姓“仰事俯畜无憾”,如泽润禾苗般保障民生;“和而不同”则似泽聚异流而不失本色,在包容差异中达和谐。朱熹“仁是爱之理”,将泽的“滋养”内化为“爱人”伦理,是“孕育性”在心性的延伸——如泽育万物,仁者需以爱育他人。

道家:老子“上善若水”,水主“动”与“不争”,如江水默默润田,是“行善”的过程;而泽是“动水之归”——以静纳动,在汇聚中显“不争”之德: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功德,需借泽的“聚留”从“流动的善”变为“持续的育”,如江水流进湖沼,聚成泽后再滋养更多生命,这是“善的落地”,也与“地基因”的“承托”呼应:地为泽提供载体,泽为地孕育生机。庄子“天地与我并生”,将泽的“融通”升为“万物齐一”——如泽不分溪流大小、鱼虾贵贱,万物亦无高低优劣,在融通中共生,显“孕育性”的终极境界。

佛家:“慈悲”如泽的“滋养”——“慈”予人快乐如泽润生,“悲”拔人痛苦如泽容弱;“众缘和合”似泽聚水、草、鱼成生态,需以“地”为基、“水”为脉,与其他基因共生,区别于“水”单一的“流转”之态,强调万物借因缘汇聚而存。“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观,暗合泽的“孕育性”——如泽育万物不分好坏,众生皆可成佛不分贵贱;“涅槃重生”是“融以致生”的终极表达:破除烦恼后,孕育新的生命境界。

儒家以“仁”显泽的温润,道家以“静”显泽的包容,佛家以“缘”显泽的融通,三者共锚“和合共生”,让“泽基因”的哲思既有温度,又有深度。

图片

三、治国:以泽为鉴的古今实践

“泽基因”的治国逻辑核心在“和润”——以润养民,以聚和众,以融通异,以生兴业,贯穿“和合共生”的力量,实践始终凸显“聚水成和”的特质,更与前序基因形成治理合力。

先民早悟此道:夏代疏泽治水以润民,转化水之动能;商代祭泽聚心以和众,借泽的“汇聚”喻王权如天般一统;周代籍田泽畔,实现“润养民生、聚合民心”的统一,这是“泽基因”与天地水基因的早期协同。

这一智慧在历史中落地:春秋战国,楚国芍陂聚水灌田、泽润万亩,兼含“润”与“聚”,成淮域富庶之基;汉代“休养生息”如泽的滋养,轻徭薄赋让民生从战乱中恢复;唐代大运河似泽的融通——不仅是“水基因”流动的延伸,更让“风基因”的“通途”从空间联通升级为文明交融,连南北水系、通物资流通,是“泽基因”宏观治国的极致;宋代“常平仓”是“聚”与“润”的结合:丰年聚粮、荒年放粮,以泽般的“蓄放平衡”稳定粮价、调和民生;明代郑和下西洋,不似“山”的定界、“水”的单向奔涌,而似泽的汇聚与融通——以和平交往为核心,携丝绸、瓷器赴南洋分享文明,亦带回胡椒、苏木与异域技艺吸纳新知,实现物资与文明的双向交融,最终孕育出明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当代“泽基因”更显光芒:“乡村振兴”如泽的滋养,以产业扶持、生态修复激活农村活力;“全国统一大市场”似泽的汇聚,打破地域壁垒,让要素自由流通、资源优化配置;“一带一路”如泽的融通,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打破文明隔阂,实现“共商共建共享”的互鉴;“粤港澳大湾区”是“泽基因”“润—聚—融—生”闭环的范本:政策为科创企业减免税费滋养创新,产业园以配套服务吸引人才,“跨境通”打破资质壁垒融通障碍,最终孵化出智能终端、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军企业,完美诠释“和合共生”的现代价值。

图片

四、心性:以泽为镜的和润修养

于个人,“泽基因”是“发心—扩胸—应用—结果—反哺”的循环修养:“润”是善意发端,“聚”是胸怀扩展,“融”是智慧应用,“生”是成长结果,结果反哺初心,让“和合共生”在心性中流转。

发心之“润”:以“润”养心,怀善意如泽润万物。面对他人困境不冷漠,像泽润枯苗般援手;对待晚辈不苛责,如泽容细流般引导;处理琐事不浮躁,似泽水润物般沉静——这是“泽基因”的温暖起点,筑牢“善”的根基。

扩胸之“聚”:以“聚”待人,容差异如湖纳百川。承接“润”的善意,需有泽般胸怀:团队合作不固执己见,像泽聚溪流般倾听多元声音;与人相处不挑剔,如泽包容鱼虾般接纳性格差异;看待分歧不贴标签,似泽融异水般尊重认知不同——这是善意的胸怀扩展,让“润”有了承载空间。

应用之“融”:以“融”破局,善应变如溪绕山石。基于“聚”的胸怀,需有泽般融通智慧:工作遇阻不钻牛角尖,像泽水绕礁般转换思路;与人争执不针锋相对,如泽波化浪般寻找共赢;学习新物不排斥差异,似泽纳雨雪般兼容并蓄——这是善意与胸怀的智慧落地,让“润”与“聚”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哺之“生”:以“生”蓄力,厚积发如沃土育芽。源于“融”的应用,终将孕育“生”的成长:学技能不急于求成,像泽土育种般积累;遇低谷不灰心,如泽静伏寒冬般待生机;获成就不骄傲,似泽滋养万物而不居功般沉淀——这份“生”的成长,反哺“润”的善意更深厚、“聚”的胸怀更开阔,形成“润—聚—融—生—润”的闭环。

图片

五、审美:泽韵之美的多元表达

“和合共生”融入艺术,成就中国审美独有的“空灵温润”——以润为韵,以聚为美,柔和通透。若说“山”是雄浑之定、“火”是温炽之光、“水”是灵动之流、“风”是飘逸之通,“泽”便是沉静之融,与诸基因美学刚柔相济,勾勒中华文明的审美图谱。

器物中的泽纹:商代青铜“水泽纹”以流畅波线模拟泽面涟漪,融“滋养万物”的温润与“汇聚细流”的灵动;汉代玉“谷纹”形似泽畔谷粒,借泽的“滋养”喻丰饶安康;宋代官窑“开片纹”如泽面冰裂却不失温润,裂纹虽分却脉络相通,是“融通”之美的极致——破碎中见完整,差异中显和谐。

绘画中的泽意:顾恺之《洛神赋图》以洛水为景,波柔如泽、人物聚于泽畔,空灵浪漫间藏“人景相融”;王维《辋川图》绘泽畔草木丰茂孕育生机、溪水绕屋流淌融通无界,诗画交融中显“心与自然和合”;倪瓒《渔庄秋霁图》以泽畔孤亭为核,水阔似泽包容天地、笔墨淡远滋养心境,简淡中透“物我两忘”的和润之境。

文学中的泽象:《诗经·蒹葭》以泽畔秋景喻思念,是“滋养性”在情感的延伸,思念如泽润万物般绵长;杜甫“柴门不正逐江开”以江入泽的“汇聚”喻市井烟火,藏“接纳众生”的包容;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以西湖之泽融山水、晴雨,显“万物共生”的融通——湖泽不分晴雨、不论山水,皆能成景致,恰如“和合共生”不分差异、不论境遇,皆能成和谐。

图片

结语:和合共生的文明闭环

合上文明密码本,“泽基因”这页以“和润”收官——它是“文明生命的体液”,是前七组基因和谐共鸣的“场域”与“状态”:

天序因泽润而不苛,地承因泽聚而丰饶,水流因泽留而不滥,雷变因泽融而缓和,风通因泽养而传韵,火暖因泽调而不酷,山定因泽绕而刚柔。

八卦组基因至此圆融:从“天”立序、“地”承基,到“水”润生显动(流动为态,文明“动能源”)、“雷”促变、“风”通途、“火”掌度,再到“山”定锚显刚(定界为职,文明“稳定器”),最终以“泽”融和显静柔(聚集为形,文明“和合场”)——它补全“水”的动能转化(流动→沉淀→再生),平衡“山”的刚硬定界(刚→柔→刚柔并济),共同勾勒中华文明“刚柔并济、阴阳平衡”的精神图谱,是文明生命力的最高表现。

在分歧丛生的时代,“泽基因”是最珍贵的“太和之道”:冷漠时“以润养心”,分歧时“以聚待人”,困境时“以融破局”,平凡时“以生蓄力”。这枚从先民依泽而居时诞生的基因,终将如泽水绵长,为中华文明注入不绝的温润气韵。

至此,八卦组基因各归其位,“文化密码本”的“底层思维—核心价值—实践路径”逻辑闭环终成——从“阴阳元基因”的本源编码,到八卦基因的功能互补,再到“泽基因”的和合共生,中华文明进化的史诗由此展开,生生不息。(文/党双忍)

图片

注:“山基因”是八卦组基因的最后一组,也是中华文化密码本中的“8号基因”。至此,八卦组基因合龙。有人问到:“阴阳基因”是几号基因?我说是“0号基因”,也是“元基因”。随后,将会刊出“阴阳基因”。2025年10月25日于磨香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