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易传》“生生之谓易”的本源智慧,到良渚玉琮、红山玉猪龙的多元交融,再到当代“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探索,中华文明始终以“生生不息”的姿态屹立五千年。这背后,是一棵“文化基因树”的生长:它以本源哲学为“根”,深扎在宇宙观的土壤里;以认知框架为“干”,撑起思维的骨架;以价值规则为“枝”,抽生出伦理的脉络;以生活实践为“叶”——通过“行为码、器物码、制度码”等具象形式落地,最终舒展成鲜活的文明表达。
在“根滋养干、干支撑枝、枝舒展叶、叶反哺根”的循环里,每一个文化基因都有其“生长坐标”——我们将其定义为“文化基因位”。它是理解基因生长的“导航工具”,如同树的“生长图谱”:规定了养分流向与枝干延展的方向,并不直接产生生命力;真正让这棵树扎根传统、拥抱现代的,是“零-道-气”“阴阳”“和-德”及“交通、天河、预、平等、博弈”等基因的共生共长、与时偕行,最终让文明始终保持“根稳而不僵、枝新而不脱脉”的鲜活状态,实现“永续繁茂、长盛不衰”。
本文创建的“文化基因树模型”,以“树”为喻,以“文化基因位”为导航工具,整合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清晰还原“从客观本源到主观价值、从传统认知到现代实践”的生长机制,为解码中华文明的“永续生长能力”与“鲜活生命力”,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温度的分析框架。

一、概念界定:文化基因位与核心基因
(一)文化基因位
本文“文化基因位”,是指文化基因在“根(本源养分)-干(认知工具)-枝(价值规则)-叶(生活实践)”生长结构中的专属导航工具,核心功能是明确基因的“生长坐标”,让基因既能扎根传统根脉,又能随时代迭代,始终保持活态:
1. 层级定位:明确基因在根、干、枝、叶中的生长层级(如“交通”贯穿四层,“天河”聚焦根、干、叶层);
2. 功能定位:明确基因在对应层级的核心作用(如“预”在根层是“节律预判”、在干层是“情境推演”);
3. 关联定位:明确基因与其他核心基因的共生关系(如“博弈”关联“阴阳”的对立统一、“和-德”的价值导向)。
“文化基因位”的本质是“基因的生长导航”:它不直接赋予文明生命力,而是让每个基因找到最适合的“生长位置”——既不偏离传统根脉,又能承接时代养分,最终实现“基因协同发力、文明永续生长”。
(二)核心基因说明
零-道-气基因:根层核心组合基因,三者共生构成文明的“生成本源”——“零”是“无中生有”的本源状态(如宇宙初始的虚空、器物的穿孔),“道”是“零”所蕴含的客观规律(如天地运行、万物生长的节律),“气”是“道”的流动载体(如贯通万物的能量、文化交融的媒介)。三者一体,共同为文明注入“包容生成、动态贯通”的本源密码。
码基因:叶层的“价值编译工具”,包括行为码(可践行的具体行为)、器物码(承载价值的物质载体)、制度码(保障价值的规则体系),是基因从“伦理规范”落地为“生活实践”的关键转化器。

二、模型解析:“根-干-枝-叶”中的基因生长坐标
根脉、主干、枝桠、叶片构成“文化基因树”的生长框架,“文化基因位”则为每个基因精准导航,让基因在框架内“各尽其能、协同生长”,始终保持动态活力。
1. 根:文明根基层——基因的本源养分坐标
根层是基因的“本源孕育地”——为所有基因提供不含价值偏向的宇宙观、自然观养分,决定文明“生生不息”的底色。近年来考古学对红山、良渚、石家河等文化的研究充分揭示,早在距今5000-3000年,中华文明已展现出“多元交融、动态整合”的特质,而这种特质正是“零-道-气”基因的早期萌芽:
良渚玉琮的“内圆外方”与中央穿孔,对应“零”的虚空生成(穿孔象征“无中生有”的本源)、“道”的秩序(方圆对应“天地之道”)、“气”的贯通(穿孔让“天地之气”流通);
红山文化的“玉猪龙”造型,以“龙”的周行无休象征“道”的规律,以“玉”的温润通透象征“气”的纯净,以“猪”的繁育能力呼应“零”的生成活力;
仰韶文化的“彩陶漩涡纹”,以流动的线条模拟“气”的循环,以对称的构图暗合“道”的平衡,以空白的底色暗示“零”的包容。
这种“满天星斗”终汇“黄河一体”的早期实践,为基因注入了“兼容并蓄、永续生长”的本源密码:
零-道-气基因:根层核心养分源,为基因提供“无界包容、动态生成”的本源逻辑——
“交通”在此扎根:源于“气的流通性”(《庄子》“通天下一气耳”),气无界则万物可通,从良渚玉琮的穿孔贯通天地,到当代“一带一路”的文明互通,这一基因始终在生长;
“平等”在此扎根:源于“道的无差别性”(“道生万物,不仁而无别”),万物同根则无先天贵贱,从姜寨遗址的共享广场,到当代“共同富裕”的追求,基因内涵持续丰富;
“博弈”在此扎根:源于“零的生成性”(零孕育阴阳,阴阳消长是“博弈”的初始形态),从先民观察昼夜交替悟“对立共生”,到当代国际“互利共赢”的协商,基因始终在迭代。
阴阳基因:根层平衡调节器,为基因提供“对立统一、动态平衡”的自然规律——
“交通”的本源是“阴阳交合”(天地交而生万物,人际交而万事通),从仰韶与大汶口的器物互鉴,到今天的数字通信互联,“交合”的形式在变,“连通”的内核始终鲜活;
“博弈”的本源是“阴阳平衡”(寒暑消长、昼夜交替),从龙山时期部落“和谈共存”,到当代国际“协商对话”,“平衡共生”的智慧从未僵化;
“预”的本源是“阴阳可察”(观节律预判季节),从半坡陶器刻符记节气,到今天的气象预警系统,“前瞻预备”的能力持续升级。
自然-生生基因:根层生长动力源,为基因提供“生命延续、顺天应时”的标尺——
“天河”在此扎根:观“斗转星移”定四季,从二里头观星台的“授时”,到中国空间站的“探宇”,对宇宙的探索从未停止;
“预”在此扎根:循“秋收冬藏”备寒冬,从河姆渡储粮陶罐,到当代应急物资储备,“未雨绸缪”的智慧始终鲜活;
“平等”在此扎根:见“草木共生”悟包容,从稷下学宫“不分贵贱”,到今天“教育公平”的实践,“共生共荣”的追求从未改变。
2. 干:思维框架层——基因的认知工具坐标
干层是基因的“认知转化器”,将根层的本源养分转化为可推演、可应用的思维模型,让基因从“抽象理念”变为“可用工具”,且能随实践不断升级:
八卦基因:符号认知工具,为基因提供“情境推演”的符号模型——
“交通”借“泰卦”(天地交而万物通)推演“政令、商路的畅通”,从周代占卜诸侯朝贡路,到今天规划“物流网络”,推演的场景在变,“连通”的逻辑始终鲜活;
“预”借“卦象变化”制定策略,从《左传》“城濮之战”卦象推演,到今天的“风险评估模型”,预判的工具在变,“前瞻”的内核从未改变;
“博弈”借“卦象对立”分析互动,从“烛之武退秦师”的“坎-兑”推演,到今天的“国际谈判策略”,博弈的场景在变,“平衡共生”的智慧始终延续。
五行基因:规律认知工具,为基因提供“系统关联”的规律模型——
“交通”借“五行循环”理解“物资流通”,从战国“鸿沟”连接黄淮,到今天“高铁网络”贯通全国,流通的载体在变,“系统连通”的逻辑持续生长;
“预”借“五行相克预警”防控风险,从《齐民要术》按历法耕作,到今天的“灾害预警体系”,预警的手段在变,“防患未然”的能力不断升级;
“平等”借“五行共生”理解“分工平衡”,从古代“士农工商”共支撑,到今天“各行业协同发展”,分工的形式在变,“共生共荣”的认知始终鲜活。
天下-家国基因:空间认知工具,为基因提供“社会互动”的空间框架——
“交通”借“天下一体”构建“丝绸之路、大运河”的连通网络,从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到今天“一带一路”的规划,空间的尺度在变,“一体连通”的认知持续拓展;
“天河”借“天下扩至宇宙”将“观星”升为“对天道的敬畏”,从唐代僧一行观星定历,到今天“航天报国”的实践,认知的边界在变,“敬天探索”的内核从未改变。
3. 枝:价值规则层——基因的伦理导向坐标
枝层是基因的“价值赋予器”,基于“生生不息”的终极关怀,为认知工具注入伦理导向——以“和-德”为价值主轴,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伦理集群,让基因从“中性工具”变为“向善准则”,且能随时代拓展内涵:
和-德基因:价值主轴:为所有基因提供“核心方向”——
“和”是“生生”的终极目标(社群和谐、天人和谐、文明和谐),“德”是“生生”的修养根基(厚德载物、敬天爱人、慎终如始);
“交通”以“和”为导向:从隋唐大运河“融南北文化”,到当代“一带一路”“通文明差异”,“路通则人和”的价值始终鲜活;
“平等”以“和”为前提:从唐代“羁縻政策”“修其教不易其俗”,到当代“尊重文明多样性”,“和而不同”的内涵持续丰富。
仁-义-礼-智-信:伦理集群:为基因提供“具体规范”,是“和-德”主轴的延伸侧枝——
社群共生枝(仁、礼、信):“仁”是“爱人共生”(从孔子“有教无类”到当代“公益慈善”),“礼”是“守序和谐”(从古代礼仪到当代公共秩序),“信”是“言行一致”(从晋商诚信到企业履约);
家国责任枝(义、智):“义”是“担当奉献”(从岳飞精忠到当代家国情怀),“智”是“明辨笃行”(从《孙子兵法》到当代战略思维);
个体修养枝(信、礼):“信”是“立身之本”(从个人诚信到社会信用体系),“礼”是“修身之基”(从传统修身到当代文明素养)。
法-兵基因:价值守护:为伦理集群提供“刚性保障”——
“法”将“礼、信”等价值转化为规则(从《唐律疏议》到当代法律体系),“兵”为“和、义”等价值筑牢防线(从戚继光抗倭到当代国防建设),一柔一刚守护价值不偏离“生生”方向。
4. 叶:生活实践层——基因的具象表达坐标 叶层是基因的“实践转化器”,通过“码基因”将枝层的伦理价值落地为可感知、可践行的具象形态,更通过“反哺”让基因随时代迭代,成为“生生不息”的直接体现:
行为码:基因的“活态践行”——
“交通”从“驿站传信”到“数字通信”,“天河”从“观星台观测”到“航天探索”,“预”从“冬储粮食”到“风险评估”,每个行为都是基因的当代延续;
器物码:基因的“物质载体”——
“交通”从“栈道运河”到“高铁桥梁”,“天河”从“浑天仪”到“空间站”,“预”从“粮仓烽火台”到“预警雷达”,器物更新中,基因功能愈发强大;
制度码:基因的“规则保障”——
“交通”从汉代“西域都护府管丝路”到当代“交通法规体系”,“预”从“常平仓法”到“国家应急体系”,制度完善中,基因价值持续深化。
同时,“反哺”并非永远顺畅:当文明固步自封(如明清闭关锁国),“叶层实践”无法为根干提供新养分,基因协同会失衡;当某一价值过度膨胀(如过度强调“礼”的僵化约束),枝层会挤压干层认知空间,导致文明活力衰退。正是对“失衡”的修正(如近代睁眼看世界、当代改革开放),印证了“动态生长”是文明存续的核心——唯有开放反哺、协同平衡,基因才能持续鲜活。

三、生生闭环:基因协同生长的动态逻辑
文化基因树的“生生不息”,本质是“基因在各自坐标上协同发力、动态迭代”的闭环结果——不是“静态稳定”,而是“动态平衡中的持续生长”:
1. 根→干:本源养分催生认知工具基因从根层汲取“包容、平衡”的本源养分,经干层转化为“可推演、可升级”的认知工具——如“零-道-气”的包容逻辑,催生“天下-家国”的空间认知,让“交通”基因从“气的流通”升级为“天下贯通”的工具,再到今天“文明互通”的认知。
2. 干→枝:认知工具注入价值导向干层的中性工具,经枝层赋予“生生向善”的价值——如“五行”的循环规律,被赋予“和而不同”的导向,让“平等”基因从“分工平衡”升级为“共生共荣”的价值,再到今天“共同富裕”的追求。
3. 枝→叶→反哺:实践成果优化基因生长叶层的实践不是“基因的终点”,而是“升级的起点”——京杭大运河的实践(叶),让“交通”的“互联互通”从“物资通”延伸为“文化通”,反哺根层认知,让基因更适配“文明互鉴”的时代需求;当代航天探索(叶),让“天河”的“观星授时”升级为“宇宙探索”,反哺干层工具,让认知更贴合“人类探宇”的新场景。
这一循环的核心,是“反哺”带来的“动态迭代”——基因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而是“在实践中生长的智慧”,正如“孝”从“敬天事祖”到“社区养老”,“忠”从“家臣之忠”到“航天报国”,形态在变,根脉未断,活力永存。

四、文明生长模式的特质:基因协同的韧性路径
不同文明基于各自历史地理条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互动逻辑。西方文明在关键转型期,常呈现“范式革命”的特征——新范式通过对旧体系的深度重构确立,基因间的互动更偏向“迭代超越”。
而中华文明的生长模式,核心是“基因协同共生中的动态传承”:它不否定传统基因,而是让新基因在传统框架中找到生长坐标,与原有基因协同发力——佛教传入后,“空性”融入“零-道-气”,成为“慈悲即大仁”的新价值;西方科学传入后,“理性”升级“八卦-五行”,成为“格物致知”的新工具;当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是“天下-家国”基因在全球语境下的新生长。
这种模式,不是“追求静态稳定”,而是“保持动态韧性”——通过基因的“协同共生、与时偕行”,既保留“敬天顺时”“和而不同”的核心特质,又能不断吸纳新养分、应对新挑战,实现“守正而不僵化、创新而不丢根”,这正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关键所在。

结语:基因协同——文明生生不息的核心密码
本模型的核心是解释中华文明的“内在韧性与适应性”——它聚焦文化基因的“动态生长机制”,而非涵盖所有外部挑战(如军事冲击、地理环境突变等);它揭示的是文明“何以持续生长”的内在逻辑,而非对文明形态的全面定义。
在这一框架下,“文化基因位”是我们理解文明的“导航工具”,但真正支撑中华文明走过数千年、走向未来的,是“零-道-气”“和-德”“仁-义-礼-智-信”及“交通、天河、预、平等、博弈”等基因的“协同共生、永续生长”。这些基因从不是“封存的古老符号”,而是“始终在呼吸的活态智慧”——从良渚玉琮的“天地通”到“一带一路”的“文明通”,从二里头观星到中国空间站探索,从汉代常平仓到当代应急体系,它们在传承中迭代,在迭代中延续,让文明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激活文化基因树的当代生命力,关键不在于固守“基因位”的坐标,而在于让每个基因在时代语境中“各尽其能、协同生长”:让“交通”的“互联互通”连接世界文明,让“天河”的“宇宙探索”拓展人类边界,让“平等”的“共生平衡”滋养社会发展,让“博弈”的“互利共赢”化解全球冲突。唯有如此,这棵生命之树才能在时代浪潮中,既深扎传统根脉,又绽放现代华章,真正以“生生不息”的智慧,为人类文明的多元共生贡献中国方案。(文/党双忍)

注:之前,我的曾有文化进化树。那是文化发展的外在时间线。现在,文化基因树则是文化基因的内在逻辑线。这是一个新的理论范式——由此,文化基因各归其位,不再纷乱无序;由此,一众文化基因,皆可在这棵树上找到自己的“基因位”,并定位文化基因之间的功能关联性、互动性;由此,赋能文化基因生生不息。2025年10月26日于磨香斋。